在互联网时代,媒体与自由撰稿人的互动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他们之间的互相需要已经到了“缺了对方无法生存”的境地。
上海一家报社的文化版编辑告诉记者,只要在“西祠胡同”的论坛上留言约稿,不出两个小时就会有多篇稿件出现在编辑的电子邮箱中。
联想起那些生活在无“网”时代的投稿人们,他们靠着一枝笔、一摞纸、一叠信封和一枚枚邮票,将自己孤灯苦熬的“心血”投出去,等来的却常常是“杳无音信”。相比而言,生活在网络时代的自由撰稿人要幸运得多。
网络时代,媒体与自由撰稿人的合作日益紧密(记者 刘昱莲 摄)
期待以网成名
在上海某出版公司负责人、自由撰稿人杨葵看来,那些网络写手就像北影厂门口的那些群众演员一样,既需要养家糊口,又想以此为跳板,抓住某个机会大红大紫。
杨葵告诉记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有一批这样的青年:他们租着简易的房子,在某个著名网站、论坛上写文章,期待获得别人的注意。这些人通常会十分留意媒体编辑在网络上发出的各类“指令”,随时准备“抢”到写稿的差事,以获取稿费和名声。
据悉,自由撰稿人和媒体编辑在网络上一般都有比较专业的圈子,如书评、影评、旅游、餐饮等。在一些时尚杂志里,这样的写手尤其多见,他们使用不同的笔名发表文章,一般每个月会有两三千元的收入。这些自由撰稿人中的一些人也会在报社或杂志社谋得一份工作,但通常会不停地更换工作,保持“漂”的状态。
尽管,目前大部分网络写手还是默默无闻,但确有一些长期“混”在网上的自由撰稿人已经功成名就。上海《东方早报》评介版乐评编辑蒙莺告诉记者,她把撰稿人分为“一线”和“二线”,所谓“一线”就是比较有名气的。她说,几年前网络刚刚兴起时的第一、二代网络写手中的佼佼者目前大都已经成名,他们多已进入主流媒体,不再依靠网络生存。“过去他们是把稿子贴在网上希望有人能采用,现在是媒体一再跟他们争取首发权。”蒙莺说。
一位编辑告诉记者,有一位笔名赵赵的自由撰稿人,此前专门在各媒体上写随笔谋生,几乎每天一篇。现在,成名的赵赵已经买房买车。圈内人都知道,她已经很少撰写随笔了。
供需双方互不相识
事实上,一些自由撰稿人和媒体编辑的工作状态,即是电脑随时开着MSN聊天软件,一人同时与几十人进行交谈,不停的上线下线,获取各类资讯和供需信息。但这些自由撰稿人之间、自由撰稿人与编辑之间,在现实世界中是很少互相认识的。
《瞭望东方周刊》杂志的一位编辑告诉记者,他每天都会收到近百个电子邮件,作者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稿件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国际、文化都有。稿件以述评为主,少有纯新闻类稿件。对此,这位编辑解释说,新闻稿件讲求真实准确,不能由社外人员完成,而言论、述评通常不涉及具体事件,具有可操作性。一般来说,编辑如要采用自由撰稿人的稿件,就会用电话或电子邮件联系作者,希望他们不要再投给其他报刊。
江苏昆山海关的工作人员龚震是《瞭望东方周刊》的一位自由撰稿人。龚震告诉记者,他的稿件投向十分广泛,包括了《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等杂志和由发改委、环保总局、林业局、海关总署等国家部委所办的报纸。龚震给这些媒体投稿,从来不与编辑联系沟通,基本是“守株待兔”等待编辑回音。据龚震自己了解,像他这样在国家机关工作的自由撰稿人不在少数。
龚震告诉记者,他主要是根据在海关工作所掌握的材料数据,撰写经济述评类文章。谈及一稿多投时,龚震坦言,多投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不知媒体用不用,有的媒体说三月内不见回音即可投其他媒体,其实等上三年也不会有回音;第二,稿费偏低,有的媒体千字稿费只有三四十元,有的媒体甚至借口忘记而不开稿费。
撰写内容极少涉及政治
据记者了解,绝大多数自由撰稿人,都有意识的与政治话题保持距离。
作为一位颇有名气的自由撰稿人,杨葵几乎为北京所有市场化媒体撰写过稿件,且都是应约而写。他的稿件主要有两类:生活随笔和书评。一般六七百字在半小时内即可完成,每篇稿费约1000元。杨葵告诉记者,他一年大约能写100篇稿件。
“我只写文化、生活方面的文章,因为我对政治经济不感兴趣也不懂。人的精力有限,把这一块做好就行了。”对于一些学者的思想类文章,杨葵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些人大都言之无物,忽左忽右;言行不一;精英意识浓厚,观念狭隘。“既然他们是金字塔的塔尖,就要忍受寒冷,不要又想高高在上,又想什么都沾。”杨葵说。
作为乐评编辑,蒙莺也从不沾染政治方面的题材。她说:“娱乐和政治时评不一样。你到网上的时评版去看,没有什么人,相比之下,娱乐、文化版面要热闹得多。”
龚震算是和严肃话题比较接近的人,但他也只是撰写经济时评,从来不涉及政治话题。龚震说:“我的数据、材料是准确的,结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作为九三学社成员,龚震坦言,提建议案时的文字表述会更直接、更尖锐,给媒体写文章就要变换角度和写法了。
对不少自由撰稿人来说,“爬格子”是他们的乐趣。他们在注重自己文笔的同时,也会十分恪守各自的撰文准则。
“我的生活在别人看来可能很单调,但我自己不觉得。我对自由撰稿人的状态很满意,因为我可以经常把自己的想法发表出来。”龚震说。“我平时将大量时间耗在了图书馆里。”
上海的朱学仕是《知音》杂志签约作者、《健康必读》杂志特约记者。他曾是一名在上海打工的甘肃民工,因自小酷爱文学,几经努力成为了一位小有名气的“民工作家”。朱学仕告诉记者,他现在一个月最多能写1万字左右,稿费为两三千元。
朱学仕说,他在采访中会遵守几个原则:第一,一定要采访到人,如果采访不到人,宁愿放弃选题;第二,不做“文抄公”,绝对文责自负;第三,应用准确的事实,避免吃官司。
“很多人对自由撰稿人有偏见,认为他们瞎写,的确,有些自由撰稿人把自己的名声写坏了。但我不会,我会小心谨慎地写,珍惜写作的机会。”朱学仕说。(杨金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