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手机”产业链深度调查
或高歌猛进,
或低调进入,在20%-25%的畸型利润诱惑下,“黑手机”一路杀来,正规的国产品牌腹背受敌,市场份额连续下滑,从最高时的50%下跌至39%。如何遏制“黑手机”的泛滥,维护国内手机市场的正常秩序,本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记者暗访销售渠道
上周末下午,记者来到北京华威北里的一家手机销售店。进得店门,在玻璃柜台下面,零乱摆放着十几款手机,记者辨认出其中有波导的“女人星”、索爱的T628,以及两款标注CECT的手机,价格均在1000-2000元。记者表示想看看千元以下的手机,店员转身和一个老板模样的人嘀咕了几句,从柜台下面拿出一个看上去半新不旧的金属色“三星”折叠手机,报价750元出售。记者询问是否有包装、配置如何以及售后“三包”时,那个老板模样的人走过来警觉地问:“自己用还是送人?”并含糊地表示“有问题你拿来修就行。”
记者走出店门,在门侧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看到“手机维修”的字样。
售后服务: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无关税、无售后维修、无研发投入的“黑手机”是如何解决售后服务问题的,一位从事手机销售多年的经销商向记者透露了其中的内幕——
一般来说,商家卖贴牌机是按批次进货的,比如A牌一次性进货2000部。商家会针对这批手机设立一个维修点,消费者购机同时会拿到相关的“保修卡”,指定到某处维修。当这批手机卖光后,这个维修点就跟着消失了;或者干脆换个店名和老板,转而维修B牌的手机。也就是说,商家会根据自己销售的贴牌机品牌设立一些临时的维修点,做一段时间的短期维修。大多数时候,消费者到这些临时维修点看到的往往是人去楼空的情景。
还有一种是卖家自己解决,这主要是针对出售的走私手机。诸如三星、摩托罗拉等大牌手机一般来说质量比较稳定,卖100部出现问题回来维修的也不过2、3部,数量有限,卖家自己的维修人员就能应付了。
消费真相:谁在热捧“黑手机”?
京城一家著名的渠道连锁销售商介绍说,相当一部分走私进口来的手机是被那些追求时尚的、频繁换机的年轻人买走了。像摩托罗拉、三星、诺基亚等大品牌的手机经常会推出一些外型独特、前卫的新机型,由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存在上市时间差,一些追赶时尚的年轻人就将目光锁定在走私手机上。他告诉记者,前两年风靡一时的摩托罗拉V70,很多人当年买的都是水货。这些人买水货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图便宜,以三星D508为例,正货价格要4980元,而水货只要2900元左右。
他还透露,“黑手机”中的贴牌机数量最为庞大,而这部分手机的消费人群多是外地来京的务工人员。“他们对手机市场、售后服务等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三包’服务。买手机就要求实用、便宜。”由于这一消费群数量巨大,且缺乏相关的消费常识,使得众多的零售商有机可乘。
如何遏制“黑手机”?
运营商(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自从手机市场放开以后,运营商在遏制“黑手机”一事能起的作用不会很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上游运营商不具备这方面的掌控权。
手机厂商(夏新品牌管理部王治全):“黑手机”不用交17%的税,不需要研发、检测、宣传、售后,所有这些费用加起来,他们的利润至少有20%。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手机厂商就是用价格血拼也拼不出来,所以那些让正规厂商以价格打压“黑手机”的说法根本不切实际。
渠道商(北京大中手机部李勋):在遏制“黑手机”方面,渠道销售商确实能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缺少了出口,“黑手机”就会在市场上大为减少。如果像大中、苏宁、国美、中复以及迪信通、金飞鸿这样的京城大的连锁销售商能携手抵制,那北京至少80%以上的手机市场会杜绝“黑手机”。
行业主管(信产部高级官员):打击“黑手机”不外乎是截住源头、堵住出口。截源需要海关、工商、质监以及行业管理者相互配合,打击走私,狠查贴牌等。在南方一些市场,“黑手机”都是大名大放地摆在卖场里出售,有的家庭作坊都能“制造”手机。这还需要政府出面进行打击和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