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定要拖到节目结束最后一分钟才接通最后一个正确答案的电话。
2、在半点过后,增加接通的次数,减少提示的时间,并且99%答错,等奖金累计到合适的位置就应该安排答对。
3、请主持人时刻关注用户拨打电话的情况,如果拨打的次数一直在增长请暂缓回拨电话,尽量拖些时间,让更多的用户继续拨打;如果用户拨打情况停止则提示导播开始回拨电话。
实际上,导播回拨的电话也是事先就已经安排好的,这意味着最后一个答对的人也永远是“自己人”,高额奖金从来就不会真的发放出去。“利益分成决定了SP根本不愿意为游戏者提供奖品。”假设一个游戏节目一天可以进账40000元,先要支付广告费用,然后再除去向内容提供商购买游戏的费用、运营税、坏账等等,如果真要提供现金、电脑这样的大奖,80%以上的SP都要亏钱。
该制作人还做过统计,在这类节目开通的第一天就有近1400条热线打进,大家基本上都是在等待中被SP扣去了不菲的话费。“SP对于节目时段的需求量非常大,基本上我们卖多少时段,他们买多少时段,从不讨价还价。”
监管乏力
缘何屡禁不止?
电视、电台互动类游戏节目的兴起从2006年开始,信产部及运营商掀起了对SP行业的“严打风暴”,当时的整顿重点主要是手机群发、互联网推广等领域。而对电视、电台渠道的监管相对“缺失”,不法SP于是转变策略,将“阵地”转移到电视台、电台这些渠道。
另外,2006年7月,中国工商总局和广电总局联合宣布,从当年8月1日开始,所有广播电视机构暂停播出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增高等5类电视购物广告。电视购物频道所留下的空白时段,很快就被各大SP用互动游戏进行了填补。
这些互动类游戏的制作方也不仅仅是SP,一些节目制作公司也参与进来,他们与SP一起合作分成。具体做法是:由SP出面向电视台、电台购买广告时段,并提供端口号(节目中消费者拨打的热线电话),节目内容则由制作公司提供,他们一般会比较“专业”,善于避开电视台、电台的内容监管,从而将节目成功推出。
互动类游戏节目的“泛滥”也引起了原信产部的重视,去年8月,该部下发了《关于清理和检查通过媒体互动方式开展信息服务业务的通知》,对通过互动方式,在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开展的信息服务业务进行清理和检查。
原信产部同时要求,按照“谁收费谁负责”的原则,各基础电信企业在2007年8月31日前,将核查清理情况报信息产业部和当地通信管理局备案,未备案的业务一律停止。对存在问题的SP,立即关闭端口、停止接入;情节严重的,电信监管部门依法责令其停业整顿。
但时至今日,互动类游戏节目仍然频现于各级电视台、电台。前文所述电台内部人士表示,在相关禁令出台以后,部分核心媒体确实不太敢再接受这类广告,但是更多的地方媒体则没有这么多顾忌,“我们只敢在半夜这种垃圾时段做,但很多省在中午12点和晚上8点这样的黄金时段都在做”。
也有专家分析,要真正管理好这个市场,单靠信产部从电信企业角度监督是不够的,需要信产部、广电总局、工商局等几个政府部门联合监督和管理。
2005年,广电总局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话和手机短信参与的有奖竞猜类广播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该通知强调,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开设电话和手机短信参与的有奖竞猜类节目,不得以高额奖品和奖金迎合或诱发听众、观众的投机、博彩心理。
但监管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地方广播电视局人士直言,电视互动节目的播出并没有经过广电局的审核批准,地方电视台只进行导向上的把握。“这种节目不同于一般的网络游戏和短信竞猜抽奖活动,界定比较困难。如果观众认为遭到了欺诈,可以向相关机构如消费者协会及工商部门投诉”。
剧本总纲
1.热线听众和主持人都要保持兴奋———有激情地主持,紧张地回答。
2.在说明每道题的时候,要求不厌其烦地说明奖金和参与号码。节目开始3分钟左右接入第一位“热线听/观众”,以体现节目的连贯和火爆程度。
3.接听热线间隔不宜超过5分钟,避免冷场,不能接得太快。整体热线频次要前紧后松,拖到节目结束最后一分钟才接“正确答案”的电话。
4.接进听众前,提示要接入听众电话了,进行一个倒计时音效,然后再接入电话。
5.整个过程中一定要保证99%答错,等奖金累计到合适的位置就应该安排答对。
6.等待接通的时间时,可加入“倒计时”或“心跳”的音效,以增加紧促感。
7.主持人时刻关注用户拨打电话的情况,如果拨打的次数一直在增长则暂缓回拨电话。
8.导播需预知错误答案,并安排“热线听/观众”依次回答。
相关报道:广播电台联合电信移动骗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