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随着苏宁互联网转型的持续推进,涉及产业范围越来越大,张近东已经很少亲自出面发布苏宁的新产品了,也只有股东大会之类的场合,媒体才能见到张近东。而2015年5月29日,张近东破天荒地亲自登台,宣告苏宁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立,并发布首款新产品“任性付”。
苏宁消费金融,到底是什么?似乎大家之前很少听过,“任性付”又是何等重要的产品,需要张近东亲自站台?
苏宁消费金融的“互联网+”
消费金融公司,中国银监会官方的解读是,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用户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及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等。
由于消费金融公司发放的贷款是无担保、无抵押贷款,风险相对较高,银监会因而设立了严格的监管标准。这也是为什么自2010年开始,银监会总共只批准了四家消费金融公司(北银、中银、捷信和锦程)的原因。直到2013年,中国银监会才进一步扩大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范围,选择了南京、杭州、合肥等十二个城市参与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工作。2014年12月11日,苏宁消费金融公司获得银监会的筹建批复,这也是国内主要互联网零售商当中首家获批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前面的四家是不是BAT加京东?NO,百度、阿里、腾讯和京东,虽然有一些类似的业务,但是他们既没有通过银监会的批准,具体业务上也有着本质的不同。
最早试点的四家消费金融公司,他们的共性是清一色银行或金融机构主导设立,消费金融产品特征,也是以银行征信系统为支撑,大多数推出的具体服务和银行自身的个贷产品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虽然这一金融业态早已出现了几年,但用户规模和信贷规模均停留在较低的规模。消费金融的特色服务,没有被完全激活和发挥出来。
而苏宁消费金融,则与前面四家完全不同。
苏宁云商联合南京银行、法国巴黎银行个人金融集团两家银行机构,以及先声再康、洋河股份两家消费型企业,开展的消费金融,完全走了不同的路线。
南京银行、法国巴黎银行个人金融集团有着深厚的消费金融业务运作和风险控制经验,先声药业、洋河集团有着强大的线下渠道和消费会员,而苏宁更是在线下渠道、线上电商积累了2亿用户和消费行为大数据。这一组合决定着,苏宁消费金融的业务模式,不再是类银行服务,而是完全基于“互联网+消费”的特色个人金融服务。
说白了,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只是保障消费金融运行的底层保障。发挥更大作用的,还是用户持续、丰富的消费行为,消费记录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苏宁消费金融该将钱贷给谁、贷多少。由于苏宁平台本身拥有近2亿会员规模,公司初期邀请服务的人群就覆盖了上百万,无论从贷款额还是用户量上,预计规模都将远超过去四家消费金融公司的总和。
任性付不是花呗、白条
可能有的人还是要说,上面说的那么玄乎,还是没有一个具体的产品,可以让人比较形象的理解。OK,我们就来聊聊产品,苏宁消费金融发布的第一个产品叫“任性付”。
开通任性付的用户,可以获得一定额度的消费权限,先消费后还款,而且还有一定的免息期。肯定有人会说,这不是淘宝的花呗和京东的白条吗?更清醒一点的人会说,这不就是网络版的信用卡吗?
差别最大的是信用卡。信用卡是由银行发行的,风控直接以用户在银行的征信记录作为参照支撑,额度小、申请慢,消费行为对信用额度的动态调整完全不能体现。而任性付、花呗、白条三个产品,都是靠以往互联网消费行为的大数据作为数据分析的基础,判断一个用户可以开通的预先消费的额度,以及存在的信贷风险。
任性付、花呗、白条都诞生于互联网电商平台,有点像,其实也有很大的差异。
一方面,是消费金额权限的差异,任性付的最高额度是20万,而花呗和白条的额度上限分别为3万和1.5万,说白了,花呗和白条的额度连一般信用卡都没达到。可能无数的用户使用过后发现,只是一种新形式的小额信用卡而已,多一种选择,反而多一种还款的牵挂,意义并不大。任性付最高20万的额度,直接拉开了消费场景,可以做很多事,比如新家装修、添置全套家电,这也是苏宁易购平台上客单价较高的交易需求决定的。
另一方面,是消费环境的差异,花呗和白条,都是传统零售分期付款的升级版,都是属于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的金融服务,而任性付的定位,未来绝不是只在苏宁渠道。这次苏宁消费金融公司的股东名单中,有两家传统消费品企业洋河股份与先声再康江苏药业,它们自身拥有较大规模的连锁网络与会员用户,必将很快纳入到任性付的消费环境。
而在任性付的发布视频中,用于展示的消费场景举例有新房装修、出国旅游等大量非苏宁渠道消费类型,这显然意味着,任性付绝对不只是苏宁易购电商平台上的消费金融服务产品,而是终将面向外部、开放的消费金融产品。
这一点差异很大,因为这才是真正的消费金融。
任性付的信用机制
苏宁任性付发布之后,收到最多的疑问是,无抵押、无担保、放款快而额度并不算低的任性付,怎么控制风险?其背后是怎样的信用机制来作为底层支撑?
很多人会认为,南京银行的入股,将仍然从个人征信记录角度入手进行风控。这个当然不能否认,这仍然是国内最具有核心权威的信贷风控基础。可是,苏宁却也有互联网的方式。
苏宁云商拥有2亿用户数据,其中蕴含的购物消费数据、浏览行为数据、支付数据等各个维度、各种类型的数据,是构成任性付授信额度的最主要基础数据。苏宁的大数据技术,会为每位用户,建立数百种不同分类的数据内容,而用户的各种行为,都在往这个大数据中累积运算,最终得出一个分值,用于判断额度申请、贷款申请是否同意。
而这一过程,往往就是在一秒之内。
用户的行为数据越丰富,这个分值就越精准,苏宁消费金融平台的风险控制越轻松。
很显然,这个分值,不但对于苏宁消费金融公司,对于整个行业和社会,都是有意义的。这其实就是苏宁已经明确下一步将要部署和实践的内容:信用体系。在发布会当天,苏宁云商副总裁任峻透露,苏宁正在向国家申请第三方的征信平台资格,会进一步完善消费金融业务。
说到最后,还是标准之争。
苏宁到底为什么做消费金融?苏宁近几年持续推进的互联网零售转型,一直围绕互联网展开“+渠道”、“+商品”、“+服务”布局,在线上(苏宁易购)线下(苏宁实体店)渠道打通后,苏宁一直在商品和服务端发力。而消费金融就是商品与服务端的必经之路。
任峻明确表示,苏宁其实对于利息这一主要赢利点,并不是十分看重,而更在乎用户粘性的增强。从家电时代,到百货时代,再到现在的千万级SKU时代的苏宁,最显著的发展就是用户消费频次越来越高,用户粘性越来越强。而任何商品对用户的粘性,都比不过钱。
就像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的至理名言:一切生意到最后都是玩金融。
所以消费金融的战略部署,对于苏宁而言,并不仅仅是涉足金融,更是企业战略的纵深。
文/张山斯,互联网旁观者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