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一下子就让我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像炽热的阳光和凉爽的月光,或者像暴风雨似的来到了我的内心,我再一次发现人的内心其实总是敞开着的,如同敞开的土地,愿意接受阳光和月光的照耀,愿意接受风雪的降临,接受一切所能抵达的事物,让它们都渗透进来,而且消化它们。 ”余华在《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中写下的这段文字,想来是对每一个音乐发烧友最为生动的刻画。
每每听着身边的音乐发烧友讲起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头头是道,聊起 SHE的那首《不想长大》改编自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又或是你喜欢的那部罗曼罗兰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以音乐家贝多芬为原型创作的,那画面是不是如沐春风般的美好?
然而,如果你的身边的小伙伴里有几个音乐发烧友,后面这句画风突变的话,你一定也似曾相识“推荐耳机?没研究,我习惯用音响,哈曼卡顿水晶低音炮,性价比还不错,耳机,要不你试试AKG,三频表现相对均衡,声场开阔,日常听歌算是万精油啦。”那么,听什么和用什么听,在发烧友心中到底孰轻孰重呢?
虽然说,终日有音乐相陪,感悟旋律与歌词背后的情感,一直是音乐发烧友的追求,不然也不会有随身听和MP3播放器的红极一时,可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用什么听,真的很重要。要知道,音乐发烧友这个词,早些年本就是起源于单词Audiophile,最先出现于HIFI音响领域,以至于时至今日HIFI发烧友往往都还有着“根红苗壮”的自豪感。
他们大多以烧音响器材为主, 为了玄之又玄的"原音重现",可以说是 CD、功放、音箱、线材样样讲究;更有甚者会研究听音环境和摆位。正是所谓的一入HIFI深似海,谁不想音质更通透、解析度更高、分离度更好、声场更大……不过,作为吃瓜群众,不少网友都会好奇,那音乐发烧友会用手机听歌么?
问题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不过便携性和音质之间的权衡与取舍,就好像鱼和熊掌,总有着妥协的意味在里面。值得欣慰的是,为了能够早日给音乐发烧友一个超越音质期待的答案,其实音响厂商和手机巨头,都没少下功夫。
比如说,全球顶级音响品牌、同时也是全球多家知名豪华汽车的音响合作伙伴的哈曼卡顿(Harman/Kardon) 就全程参与酷派新品旗舰酷派改变者S1手机的音频系统设计及后期调音。试图通过有损音乐修复、耳机声场扩宽、虚拟环绕音效三大核心算法使音乐更接近原始记录,具有更佳的层次感、方位感和临场感。
而这还是人们第一次在智能手机上实现了对称式双扬声器、双一体式音腔设计、双10V智能音频功放。不仅如此,为了追求更极致的视听体验,两位大佬还联袂打造出专为音乐发烧友而生AKG定制耳机,保持了一贯的监听风格,三频平衡,衔接自然,人声淳厚不呆板,甜而不腻,细节捕捉异常到位。
虽说,让手机与专业音响的效果不相上下,目前来看还有点不切实际,但是,厂商们的尝试与挑战甚至是跨界,确实为手机音质带来了飞跃,让音乐发烧友们可以更好地葆有内心那份对于音乐的依赖、憧憬与信仰。
听什么和用什么听,其实都很重要,然而对于发烧友们来说更重要的其实是心态。谁会不希望听到更好的音质,谁会不渴望被音乐环绕,而这一切,不过是为了听到触动内心的旋律和辞藻,用音乐更好的和心说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