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关系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零售业的健康发展一直是全国两会重点关注的议题。围绕这个议题,不少代表、委员提出过建议和提案。其中部分建议和提案直接推动了整个行业的重大变革。
回顾近年两会以及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历程,有三个关键词“互联网+”、“大数据”、“智慧零售”,它们既是两会热词,同时也是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三个重要推动因素。
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2008年前后,国内电商迅速崛起。不过那时候,电商与实体零售之间更多是一种对立态度。
2012年,电商新贵京东向传统零售霸主苏宁、国美发起价格战;也是在那年,王健林和马云为10年后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份额能否过半设下亿元赌局。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对于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各方意见分歧,大有将电商和实体零售推向两极的趋势。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认为,实体与电商水火不容。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便认为,互联网与实体并不冲突,关键是怎么去运用和驾驭。
2014年两会期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张近东建议升级“两化融合”国家战略,推进产业互联网转型,同时建议加快移动互联网应用推广,引导零售服务业O2O转型。此后,产业互联网化、线上线下融合的话题开始上升到两会高度。
2015年两会,腾讯CEO马化腾提交建议: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同年,“互联网+”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所谓“互联网+”,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这一概念提出后,传统实体零售出现了向互联网转型的热潮。
大数据
互联网普及之后,带来一个庞大的“衍生物”——不断堆积的用户消费、内容、行为等数据,大数据产业也就应运而生了。
2014年,大数据就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一年也被称为大数据元年。此后,大数据成为两会热议话题。
2015年两会,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建议将大数据与医疗领域紧密结合,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提出,开放政府高价值数据,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利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服务管理能力。
2016年两会,马化腾从医疗领域为大数据建言,雷军为大数据在三农领域的发展提出建议,杨元庆建议用大数据助力扶贫。
所谓大数据,尤其是具有商业价值的大数据,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用户在生产、生活各个场景中产生的信息。
传统零售时代,虽然也有商品流通、消费频率等数据积累,但传统零售时代数据很难和具体的消费群体精确匹配,数据利用价值很低。
大数据时代,不仅一切线上数据有迹可循,同时也接通了线下数据,并将线下场景数字化。不仅让数据跑了起来,也让数据和具体用户行为之间的匹配度越来越高,数据的价值度越来越高。
大数据的应用的确是中国零售业的又一次重大变革,零售企业开始通过累积的大数据,勾画消费者行为,预判消费需求,通过科技手段争取更多的消费主动权。
据统计,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7.2万亿元,总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大数据正在发挥其市场价值。
不过,互联网、大数据在2014年、2015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其迭代速度和普及速度就远超想象,快速白热化。随后,不仅互联网成为基础建设,大数据也正在成为新的基础建设。
智慧零售
2017又是一个变革之年,在当年的全国两会上,张近东为零售业提出新的探索方向——智慧零售。在此前后,新零售、无界零售等概念相继问世。
作为一个拥有近30年零售经验的“前辈”,张近东说的很有道理,不管什么时代,零售业态的创新永远要围绕商品经营、专业细分品类、提高供应效率、提升服务品质几个方面展开。
因此,中国零售的未来不能简单地分为实体和电商,而是线上、线下融合的零售新业态。通过物联网、VR、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储、刷脸支付等新型技术手段,零售企业正在不断优化供应链,提升产品流通效率,不断提升消费者在消费、支付、物流、售后等环节的消费体验。
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在快速迭代。从刚需消费到体验型消费,从全品类到定制化,零售企业经营手段应该与消费需求同步。
智慧零售的线上线下融合,除了将线上空间的优势与线下体验的优势进行融合,同时也将对消费需求的感知覆盖线上与线下,能够更精准地将消费需求反馈到供给侧,降低供应商的库存和生产经营成本。同时,也结合线上线下双线优势,为不同的消费者提供性价比最高、最具有个性化的服务。
从这个角度来说,智慧零售的核心,永远都是消费者。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