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艾媒咨询发布《2018-2019年中国打车出行专题监测报告》,报告提及2018年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的《网络约车与传统出租车服务过程中犯罪情况》报告,并对出租车和网约车的用户体验、舆论环境进行了对比。报告数据表明目前国内网约车的安全性和满意度都远高于传统出租车,但网约车负面舆情更多,分析认为这种差异可能来源于公众对于新生事物存在选择性偏差。
传统出租车司机万人案发率是网约车的13倍
2018年最高法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网络约车与传统出租车服务过程中犯罪情况》专题报告指出,2017年全年,网络约车司机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实施犯罪的案件量不足20件,每万人案发率为0.048,传统出租车司机在服务过程中实施犯罪的案件数为170余件(经计算为175件),万人案发率为0.627。
从案件量对比上,传统出租车司机犯罪数量是网络约车司机的9.7倍,万人发案率是后者的13倍。无论从案件数量还是发生概率上相比较,网约车的安全性都远远高于传统出租车。
网民对网约车满意度高于出租车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网约车用户规模增长至2.85亿,打车作为公共交通的补充,能够更好的满足网民个性化需求,已成为主要出行方式的一种。用户调研可以看出,比起线下巡游出租车,53.6%的打车用户更偏爱随叫随到、便捷性高的网约车出行方式。在打车出行方式选择因素中,76.5%的受访者更看重便捷度,53.1%看重安全性,其次是舒适性和价格。分析师认为,当前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人们更注重体验和安全,价格影响因素较小。
2018年,安全整改成为整个出行行业的一大热点,引发了全民讨论。艾媒报告分析对比了出租车和各网约车平台的安全措施,结果显示,整改期间,众多网约车平台已对安全措施进行了优化升级。其中,滴滴出行的安全措施最为全面,除了一键报警、行程分享、司机审核验证(三证验真、犯罪背景审查等)外,还上线了司乘黑名单、录音录像等功能,进一步减少车内冲突,保障司乘双方安全,提升了大家打车的安全感。而相对来说,出租车除了审核验证之外,在事中事后的安全抓手较少。
网约车行业良性发展还需理性舆论环境
司法大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传统出租车司机万人案发率是网约车的13倍,但相比出租车事故引发的负面舆情,网约车出事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负面评价。分析师认为,产生这种舆论的差异,可能来源于公众对于新生事物存在选择性偏差。网约车是具有全国性品牌且兼具普遍服务性质的业务,其负面舆情更能挑起人们的情绪,而出租车没有统一全国性品牌,不容易形成品牌中心化和高关注度。报告呼吁,公众和媒体对待网约车和出租车的态度应该更加理性和客观,才能促进出行行业更健康、良性的发展。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