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层,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能否形成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针对于此,今年4月,智联招聘联合吴晓波频道发起“新锐中产大调查”,旨在发现并分析当下新锐中产的现状与问题。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中产群体现状,日前,双方再次携手共同深度发掘新中产背后的故事。
据了解,调查发现新中产阶层的界定,不单纯是收入和资产的财务概念,更大程度上是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认同概念,他们至少有以下“标签”:新审美:有清晰的、符合当代商业美学的审美趣味,既不人云亦云,也不盲目崇洋媚外;新消费: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前提下,将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到自我修养提升上, 消费支出中与体验有关的商品、服务越来越多;新连接:善于使用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从物理空间中走出去,找到价值观、审美观、消费观类似的同好者,进入到相应的圈层中。
调查发现,新中产主要由80后组成,大多来自一二线城市。80后是当下新中产的最大子群体,占比为54%,其次是70后和90后。其中,来自一线和二线城市的人群占比分别为32.91%和40.03%,有27.06%来自三四线及其他城市。此外,他们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超过91.7%的人拥有大学本科或专科学历,其中21.3%拥有硕士或博士学历。
在新中产的收入与资产水平分布上,净收入(除去各项开支的家庭净收入)10-50万和可投资资产20-500万,这两群人都占据了一半以上,且两者存在交叉,很多人同时符合两个条件,他们是新中产的中坚力量。
在收入来源上,有超过86%的调查对象有“工资、奖金等职务性收入”,可见职务性收入依旧是新中产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同时,新中产不仅仅依赖于职务性收入。报告显示,82.5%的新中产除了职务性收入,还有其它收入。
在资产性收入上,不同的城市级别也有区别。二线城市16.2%的新中产通过开店或办企业来增加收入,而这个比例在一线城市只有12.8%;在金融投资收益上,情况则相反。一线城市拥有金融投资收益的比例达到51.5%,而在二线城市中占比仅为45.6%。
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新中产,收入和刨去开支之后的净收入是最核心的指标之一。数据显示,不论哪一个级别的城市,除去开支后净收入相同水平的家庭,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层的比例高度一致,在净收入5-10万、10-20万、20-50万、50-100万的级别都是如此。相比收入,一个家庭除去开支之后的净收入更能体现中产阶层的自我认定。
中产的标准不仅仅是收入,还有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净收入水平相同的家庭,在大部分问题的回答上都非常接近,而区分他们是否认为自己属于中产或新中产家庭的关键问题主要集中在健康和生活方式方面。调查发现,即便在同一收入水平上,认为自己属于新中产的群体,更注重走出去看看,增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也更注重健康,他们在消费、审美和与世界的连接方式上更现代也更加新潮。
以20-50万净收入的家庭为例,教育背景、婚姻、年龄基本一致,但认为“我是中产”的群体在旅行、出国游、购买空气净化器/净水器、商业保险、运动健身等方面的支出明显高于认为“我不是中产”的群体。
过去一年新中产消费的核心主题是消费升级,在消费显著增加的Top10选项里,仅有1项是实物类商品(服饰),其余9项都是体验类服务。其中排在第一的,不是吃喝玩乐,而是学习与自我提升,超过一半的新中产人士显著增加了这方面开支,这得益于日渐成熟的知识和IP付费产业。第二位是旅行,除了学习之外,没有什么比“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对新中产吸引更大了。
数据显示,未来一年,93.3%的人有出游计划。其中,有3/5的人计划出国游。出国游的目的地首推欧美,其次是东南亚及南亚、日韩。计划出游的人中,86%倾向自由行。像中东、非洲、拉丁美洲这些相对冷门的旅游目的地,自由行的占比仍超7成。在旅行上,新中产毫无疑问是一群既有见识、又有能力的人,跟团游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程度的拘束。
过去一年,知识产权类消费中,比例最高的是购买书籍,83%的人有过这方面消费。其次是看电影,占74%。第三位是在线课程或知识类产品,占62.9%。而娱乐类的知识产权消费则相对偏弱,为视频、音乐、网络文学付费的人分别占35.9%、22.5%和13.3%。在83%的购书者中,超过2/3的人有固定的书籍阅读习惯,这意味着至少56%的新中产尊重知识、乐意阅读,并以此作为终身学习、自我提升的主要方式之一。
依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绝大多数方面,一二三线城市的生活,没有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消费升级的前五名是一致的,都是学习提升、旅行、居住、子女、餐饮,而且比例接近。在未来,相比于所在城市,价值观、审美观、消费观之间的差异才是真正区分不同圈层的衡量标准 。
对于新中产而言,城市对消费选择的影响很小,但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却很大。关于新中产的职业,一线城市中,有57%的调查对象从事IT互联网、金融、房地产、制造业四类行业;而在二线城市,这个比例为51%,三四线城市则更低,这是新中产大调查中少数几项与城市级别显著相关的差别。这些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公司总部大多位于一二线城市,这些因素都使得在大城市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比例更高。值得一提的是,公务员,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工作,一线城市(占比6.0%)比例要低于二线城市(占比10.3%),相对于商业领域的人才流动,体制内工作者受城市级别的影响要小得多。
自我提升更多体现在自主意愿上。新中产选择的充电方式,个人的自发行为明显高于公司安排的比例。此外,选择“自费购买在线课程”的也有50%,可见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运用互联网进行便利有效的学习,他们的付费意愿也显著增强。
数据显示,调查对象更加注重自我提高,而对工作压力大小的介意程度并不高。新中产重视事业上的自我实现,“更宽广的施展平台”、“更符合前沿趋势的行业”以及“薪酬、期权待遇更好”等都是选择下一份工作的重要考虑项,均有超过60%的人选择;而只有10.7%的调查对象希望“工作压力更小”。
在导致工作压力变大的因素中,“收入提升低于预期”是大家的普遍焦虑,超过40%以上的调查对象有此类压迫感;而“职业上没有清晰的规划”这一选项的占比也达到35%以上。另外在一线城市中,“职位晋升低于预期”这一因素的占比高于二线城市,分别为32.2%和27.3%,一线城市的调查对象更担心自身职业晋升道路被局限。
在平时居住成本中,只有将近16%的调查对象认为交完房租,加上日常支出已经所剩无几。调查对象更多集中在“有一点压力,但还在承受范围内”,但一线城市人的压力要明显高于二线城市,分别为40.8%和31.5%。
数据显示,超过25%的调查对象在过去两年中购置了投资性房产。在购买房产的人中,只有三成调查对象购房完全依赖自己(或夫妻)积蓄支付首付,其余七成调查对象购房的首付资金需要外来支持。另外,调查对象中至今还没有购房的比例为19%,其中一线城市中无房产的比例为22.9%,二线城市则为15.5%。
纵览调研数据,我们有理由认为。不菲的收入与体面的工作给中产带来片刻的欣慰,但不安与焦虑才是中产光鲜外表下最戳心的痛点,消费升级或许正是他们面对这种焦虑选择的解决方案。一方面,面对迷茫,我们希望新锐中产阶层可以更多思考,明确个人价值和目标,用于追逐梦想;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借此次报告呼吁从多个层面给予中产阶层更多关注和支持,让他们丢掉包袱自由前行。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