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法的事,我们不做,但同行都在做的事,我们也可以做。”专业从事App定制的业务经理小K(花名)这样说。小K提到的同行都在做的事,正是给当下不少人带来压力的App权限,“不给权限,App就无法使用,给了权限又不让人省心。”个人信息大数据,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就这样悬在人们头顶。
据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今年9月发布的《App安全意识公众调查问卷报告》显示,在32万名受访者中,近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很反感App的精准推送广告行为,感觉遭到了窥探或偷听。在调查中有受访者表示,刚在咖啡馆消费,App页面就推送咖啡机,刚与朋友聊过戴森产品就发现App跳出吹风机的推荐,没有打开定位权限却一直被App推送所在地的周边服务,App成为了人们的心魔,它们比最好的推销员还要懂得用户,却又时刻让用户提心吊胆。在大数据即为金矿的时代,没人敢说自己比App更懂自己。
那么窃听真的存在吗?用户数据保护与合理使用之间如何寻找平衡?如何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同时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记者试图就此掀开屏幕后的冰山一角。
最了解你的并不是自己 而是在云端的大数据
25岁、男、爱熬夜、常网购、喜欢夜跑……这是一组潮鞋潜在消费者的画像,在这组画像中,不仅包含以上数据,还包含了消费能力、上网方式、收入水平、兴趣爱好等信息。如此丰富的信息来自哪里?这是不少人首先会好奇的问题,不过在App广告推送商杜平(化名)来看,这些数据其实都是用户自己留下的。“在电脑端时代,软件所能获取的信息很少,用户也不可能在网上留下过多的生活痕迹,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切变得有趣起来。”
杜平介绍,一个人只要使用智能手机,就离不开App,而这些App就像探测器一样,在用户授权的范围内,它们收集着用户的信息,并最终成为App后台的大数据。在平常人看来这些数据枯燥无趣,但在杜平看来,这些数据藏着人们的秘密。通过手机定位,他可以确定用户所处的城市,判断大致的口味和兴趣点,通过用户的作息时间,他可以判断用户的生活习惯,通过上网搜索痕迹,他又可以大致了解用户的近期爱好,而通过消费记录,他可以得到用户的购物喜好,用户们用自己亲自授权的App,为自己编制了一张看不见的巨网,每一个交接点都被记录下来,经过整合之后,这些数据最终成为了大数据,成为了一幅幅画像。而画像的详细程度可以达到相当精准的程度——性别、学历、年龄、收入、婚配、子女、宠物。
实际上用户画像可能远比用户本身更了解自己。这在杜平看来也的确如此。“有人虽然说着要减肥,但他的消费实际向着增重的方向发展,有些人虽然说着要学习,但他手机中的娱乐App可能比其他人用的都要多,人们对自己会有主观上的偏见,但大数据会记录人们的行为,这些信息就是用户在云端的自己,精准广告就是这么推送出去的。”
如果说这些大数据的获取还在人们能够理解的范围内,那么还有一些基于数据的联想就已经突破人们的想象。杜平介绍,如果需要推送精准信息,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来判断一些人的关系,比如两个用户经常在晚上连接同一个wifi,那么系统很有可能将这两个用户联想成伴侣,推送给他们的信息就会不同,系统还能根据wifi所在地的地址来推送当地的特色和信息,让用户觉得App很好用。
窃听偷窥?并没有那么糟糕 App们也会“嚼舌根”
App在人们授权的领域获取用户信息,在授权之外的地方,它们是否如坊间传言那般,真的在窃听或偷窥着用户呢?
此前,vivo Nex手机刚发售时,有用户发现使用QQ浏览器时会明显看到,手机的摄像头模块被开启了。与此同时,在百度输入法界面没有进行任何操作时,手机也会提示正在录音,虽然QQ浏览器和百度输入法立刻发布声明称,没有偷偷调取用户的录音和拍照功能,而是由于某些网站读取摄像头参数、输入法进行语音麦克风预热优化导致,但盘踞在人们心头的疑虑却始终没有消除。就在今年的互联网安全大会上,360公司CEO周鸿祎发布言论称,部分软件会打开用户的摄像头或麦克风,获得手机用户信息,再通过这些收集来的信息找到关键词,来匹配用户的兴趣爱好。
杭州电信网信安全负责人认为,App行业整体上不敢做如此疯狂的事,首先这种行为是严重的违法,其次这样做换来的信息远远比不上授权范围内的信息获取,用户不用过度担心App会偷拍、偷录。
但在人们更不易被察觉的地方,App可能会将各种获取的信息转述给其他App。某国内著名的互联网安全公司技术总监介绍,在App里存在一种协议文件,它为App提供专门的功能和配套插件,广告、支付、地图等额外的服务都通过它来实现。他说:“当开发者需要调用某项功能时,不需要重新自行开发,只需要接入协议文件即可。当一款App和其他App正好都用了同一家广告商的协议文件时,两者所收集的数据都可能上传到同一家公司的协议文件上,两款App就实现了数据共享。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发现在两个App上出现同一个搜索记录和使用习惯的原因。”
实际上,正是因为App这种爱嚼舌根的特性,让不少用户出现了某款App正在监视自己的假象。而在输入法领域,这一情况更加明显。“每个人的输入法App都会根据各自的使用习惯而改变,这些在终端的输入法App也会将平时用户的使用习惯、高频词反馈到后台,虽然单个用户的信息并没有多大价值,但当某一个词组在多个App中的反馈频次较高时,这个词组就具有大数据上的意义,这可以是最新爆出的热门词,也可以是最近的某个爆款产品,更有可能是某个热点事件,这些词组至此就有可能成为金矿。
用户焦虑,压力倍增之下
商家推出App照明弹功能
在今年9月发布的《App安全意识公众调查问卷报告》显示,在32万名受访者中,近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很反感App的精准推送广告行为,感觉遭到了窥探或偷听。让用户产生这样误解的原因很有可能在于对个人信息安全的忧虑,更说明用户在精准广告投放下,感到压力倍增。
“我感觉我的手机时刻在出卖我,我却毫无办法。”这样的说法从2015年开始就出现在网上,时至今日,依然有人在微博上发出同样的疑问。互联网营销专家李进认为,App的这种行为忽视了经济学中相当重要的一项——告知同意。他介绍,用户不知道这些数据被手机获得后会用在哪里,也不知道数据中会不会在网上投射出用户本身,这些内容App都没有告知。在这种日复一日的不信任和怀疑中,用户的神经日益敏感,对于信息被收集也表露出了更多的猜忌和疑虑。
诸多用户的疑虑中,也催生了一些针对此类疑虑而产生的消费。今年4月,小米推出了具有“照明弹”功能的MIUI12系统,这个新系统主打的就是隐私保护,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发布会上介绍,“照明弹”功能会记录APP的一切敏感行为,包括相机、录音和定位等,用户也可随时查看调用记录。这一功能也让MIUI12系统成为小米发布的诸多系统中升级意愿最强的一款。
无独有偶,今年9月,最新推出的苹果iOS14正式版中,也有类似的功能。除此之外,iOS14将广告标识符从原本的默认开启状态改为默认关闭,根据该选项的介绍,用户一旦关闭了选项,就意味着App无法再追踪用户数据、进行精准的广告投放。
而在用户巨大的需求面前,从事互联网安全的企业数量也开始井喷。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从事互联网安全的企业数量达到3.79万家,其中仅今年新增的相关企业就达到3.06万家,较去年增长了421%,其中作为互联网最为繁盛的浙江也成为全国互联网安全企业落户数量第二大的省份,全国占比达到10.99%,由此可见资本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视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互联网安全企业数量庞大,杭州电信网信安全负责人指出,用户在使用App时还是要注意方法。“即便是选择知名的App时,也应当在该App的官网下载,不要选择那些第三方网站,除此之外,一些用量很少的App也要小心使用,对于公共场合提供的wifi也要保持警惕,以防有人通过wifi收集用户信息。”他说。
要想利用好大数据 首先要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在个人用户和企业的高度关注下,个人信息保护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10月2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该草案的出台对于当前用户对App不信任的情况将有相当大的改善,而其中就明确了法律对于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和对App收集用户信息的手段、用途的要求,这在盈科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陈少军看来,将是国内个人信息保护的一大进步。“App要想再和之前一样胆大妄为,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而法规也将保护遵守规矩的企业在大数据的发展运用中走得更好。”他说。
而国内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其实一直在加码。2017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当年末,《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2019年1月25日,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
2月,上海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1号店、拼多多等23个常用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用户权限的整改情况做了复测与公示。结果显示,截至1月中旬,相关App共整改158个不合理权限和98个“合理但存在风险”的权限。
5月,国家网信办官网消息称,《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近日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根据《征求意见稿》,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共有7种情形,包括没有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没有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未经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违反必要性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未经同意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未按法律规定提供删除或更正个人信息功能;侵犯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合法权益。
11月,浙江警方根据《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41家违法APP运营企业依法作出行政处罚。
回车科技创始人易浩翔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大数据之间存在无法分割的关系,在当前全球都在争夺大数据产业高地的时期,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与大数据发展之间应当寻找一个平衡点。对此陈少军表示,要想利用好大数据,首先要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有了良好的土壤,产业才能健康成长,大数据产业是未来最为重要的产业之一,不论是人工智能还是数字经济都要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发展壮大。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