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本报《平台打车68元预估打出120元 锅推给导航漂移?》报道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及共鸣。据部分读者反映,他们自身都遇到过网约车平台实际收费与预估价不符的问题。针对计费误差问题或者说网约车付费安全问题这个消费者出行顽疾,商报记者采访了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副教授许振晓。
多平台计费误差频发为哪般?
许振晓:网约车一般“先搭乘后付费”方式进行付费,理论上看,乘客方更占优势。关于计费误差,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司机主观失误。司机自带系统导航不科学,接上乘客开出后发现线路不合理(可能司机自行纠错或者在乘客指引下纠错),立即调整线路后所产生的公里数以及多耗时从而导致更多费用,但这部分纠错产生的成本依然由乘客承担。
二是平台估算系统计算不准确。不同路况导致行程和费用预估误差大,从而导致最终费用升高。特别是隧道、城市峡谷、小街巷,若按照规定时速进行路程和耗时计算,会产生较大误差。建议各平台鼓励司机及时反馈真实路况信息,平台实时更新数据库并调整线路建议,更加精确核算平均路程和耗时,减少误差,且各平台可以共享路况数据。
三是交通拥堵问题导致的行车时长增加,从而导致最终费用升高。交通拥堵产生可分为日常拥堵状态和突发拥堵状态。 针对日常拥堵路况,应在出发前提示乘客用户,给出预估价格区间,由乘客决策是否乘坐。针对突发拥堵路况,建议司机将拥堵路况反平台,平台应快速重新规划路线,在司机终端和乘客终端给出智能出行建议,重新预估全程车费,并给乘客选择权:继续乘坐或者立即下车停止计费。
平台方面如何营造安全付费环境?
许振晓:用区间形式体现计费预估。当前网约车平台众多,但价格区间的体现是不同平台不同价格,但同一平台给出的预估价格是单一价格,并不是以区间形式体现。建议计费预估可以区间形式体现(如XX±m元),并详细注明该路线总里程数、红绿灯数量、总时长等指标,让乘客放心消费。
也可以利用大数据推荐三条行程路线。在行程上,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推荐三条行程路线,并给出相应的关键数据和计费标准和车费总额。由乘客自行选择线路,让乘客消费得明明白白。
不妨共建共享路况发布和反馈系统。各平台合作,共建共享路况发布和反馈系统,乘客和司机都可以参与路况实时更新。利用路况反馈系统,借助大数据计算,智能规划出行路线,精准计算车费和行程时间。
消费者如何保障自身权益?
许振晓:先乘坐后付款。建议取消自动扣款选项,对有争议的订单,先核对再付款,主动权在乘客方;同时,多平台比较价格,上车前确认路线再选择并确认搭乘;对车费争议较大的订单,应立即向平台反馈意见,维护自身权益。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