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BCI),指在人类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直接连接,实现大脑和计算机之间直接通信。近日,国际国内两条科技新闻,让“脑机接口”这个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科幻概念照进现实,引发大众关注。
美国知名企业家埃隆·马斯克1月29日在社交媒体平台宣称,旗下脑机接口公司“神经连接”已于28日为首位人类患者植入了脑机接口芯片,植入者恢复良好,已检测到脑电信号。
短短数小时后,清华大学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联合研究团队也宣布了脑机接口技术重大突破:首例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临床植入试验已于2023年10月24日完成。患者脊髓损伤、四肢瘫痪多年,经过术后3个月康复训练,已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
两条新闻相继发布,令人振奋,也引发思考。振奋在于:脊髓损伤等脑疾病患者从此有了新的康复路径。思考在于:二者技术路线有何区别?何时能实现商业化落地?
从技术难点看,脑机接口面临突破,但远未成熟。
脑机接口分为非侵入式、侵入式、半侵入式三类。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早就做成可穿戴设备,通过头皮采集脑电波,已有商业应用,安全性最高,但信号质量低,功能有限。马斯克领导的“神经连接”公司相关产品为侵入式,直接将电极植入大脑皮层,可获得最高质量的神经信号,但对患者来说创伤大、风险高。我国的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为半侵入式,将处理器植入患者颅骨内、大脑硬膜外,不破坏神经组织,可获得较高信号强度和分辨率,同时降低了免疫反应和愈伤组织的风险。
可以看出,三类技术路线中,侵入式最激进,半侵入式是折中,非侵入式门槛最低。在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域,全球还没有被批准的商业产品。侵入式和半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的开启,本身就说明脑机接口技术正突飞猛进。但要注意的是,对人类而言,大脑仍是认知的“黑洞”。脑机交互主要停留在捕捉运动脑区神经信号、实现条件反射的层级,还不能实现真正的意念交流,远未达到读心术层级。如果有人夸大脑机接口功能来炒概念、博眼球,值得警惕。
从产业前景看,脑机接口未来可期,但风险也显而易见。
脑机接口是下一个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交叉融合的主战场,是国家支持、前景远大的未来产业。在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脑机接口”被列入未来产业十大标志性产品,明确要“突破脑机融合、类脑芯片、大脑计算神经模型等关键技术和核心器件,研制一批易用安全的脑机接口产品,鼓励探索在医疗康复、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等典型领域的应用”。这为脑机接口的发展指明了重点和方向。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脑机接口产业联盟发布的《脑机接口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报告(2023年)》统计,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脑机接口代表性企业超500家;相关企业活跃在40余个国家,美国和中国的企业数量均破百,处于全球第一梯队。这说明中国发展脑机接口这个未来产业,已存在较好的现实基础。
目前,脑机接口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一方面,上游设备尚未实现标准化量产,大量技术不够成熟,要前瞻布局以免错失未来机遇;另一方面,该产业技术挑战大、安全风险高,要审慎评估可能出现的科研伦理风险、制定相关监管规范,确保科技向善、造福社会。
脑机接口为我们打开了脑世界的大门,门后既有灿灿金光,也有黑洞迷雾。摘取这个新世界的金苹果,需要敢于创新的勇者,也需要聪敏谨慎的智者。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03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21]1187-055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