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新质生产力青年 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春天
互联网大厂的技术大牛,放弃大厂光环和行业影响力,跑到海上跟老渔民学养鱼,跟着物流链路日行千里,养出了大黄鱼界的“顶流”。
去年年底,原阿里高管团创立的一米八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带着卧薪尝胆两年开发的新品——一米八鲜活贻贝和一米八生冻大黄鱼悄悄亮相,一上市就获得了众多吃货海量好评。
“一米八”的背后,是一群来自互联网大厂的年轻人。
作为联合创始人,林峰曾经更为业内知晓的身份,是国内数据可视化领域的技术领军人物。在投身最传统的行业后,林峰和“一米八”的愿景,是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农业效率,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高品质食材,同时让农民获得更高收入。
在蚂蚁带几百人团队
技术大牛下海养鱼
一米八海洋科技核心创始团队大多来自蚂蚁和阿里,林峰是“一米八”的3号员工。
在正式加入一米八海洋科技之前,林峰做过百度工程师,也自己创过业,2016年加入蚂蚁集团后,成为蚂蚁集团中台产品体验技术和数据可视化方向负责人,带着几百人团队。
和光鲜的互联网行业相比,农业是一个风险高、回报周期又特别长的传统行业。所以前阿里合伙人、前蚂蚁集团CEO,现任一米八农业科技董事长,也是“一米八”1号员工的胡晓明(花名:孙权)对前来的很多人都是先劝退,充分告知接下来可预见的种种困难。
林峰是爱折腾的性格,农村长大的他对乡土有着天然的情怀,“希望把大厂历练和学到的东西,带到农村更广阔的天地里,做力所能及的事。”
技术和农业有什么关系?虽然许多人追求自然生长的食材,但是受限于环境和条件,全球最顶级的食材往往来自人工的科学饲养:和牛被认为是最好吃的牛肉,是用精致谷物精心饲养出来的;挪威三文鱼因经过饲料配比的调整,比20年前的野生三文鱼更好吃……
过去两年,一米八团队调研了全球12个国家、35个城市,走访了107家企业、科研院所和海产品市场,最后决定从中国最常见的两个海产品入手:贻贝和大黄鱼。
贻贝在国内市场
受到最高规格“待遇”
说起贻贝,很多人会想到淡菜,农贸市场里一种可有可无的小海鲜。在广州长大、喜欢美食的林峰敏锐地发现,贻贝是一个被市场远远低估的产品。
“大家都知道佛跳墙是一道非常高端的料理,不管里面放多么名贵的主要食材,总有一个看不见但重要而特别的食材:贻贝干,三年长成的贻贝晒干熬出来的酱汁极其鲜美。”
作为顶级佛跳墙必备的食材,除了口感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贻贝的营养价值非常高。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贻贝是理想氨基酸模式,营养价值远高于一般贝类、鱼、虾和肉类。
那为什么在市场上,贻贝始终是一道廉价的小海鲜?
林峰和团队成员踏上了溯源之路。浙江的枸杞岛是“中国贻贝之乡”,傍晚,他们跟着岛上的渔民一起出海捕捞,观察他们在码头加工,如何走船运、走货运,抵达岸上后又如何在一级、二级批发市场流转直至商超、如何在市集上摆卖。
同时,他们走进中国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校,拜访海水产养殖、食品加工方面的专家学者,寻求将鲜活贻贝以“活且鲜”的状态送到消费者手上的最佳链路、最短时间。
他们很快发现,贻贝的工业化养殖程度非常低,距离国外贻贝养殖、加工、生产科技化模式仍有较大差距,同时运输链路非常长,经历几次冷藏、常温的仓库流转,结果就是终端消费的贻贝“活而不鲜”。
“从培育到餐桌的各环节有大幅提升空间,我们希望通过技术手段,来全面提升国产贻贝的价值。”林峰说。
一群整天跟电脑打交道的年轻人,通过不断地测试,最后锁定了影响贻贝新鲜度和口感的两个最核心参数:温度和氧气。
花了半年时间,经历上百次设备调试,充氧量配比和冷链物流推敲等,最后,团队研发了一套解决方案。这大概是贻贝在国内市场受到的最高规格“待遇”:上岸“三去”处理、包装充氧锁鲜保活、0-4℃全程冷链护送。
合适的生存环境让贻贝在运输过程中处于半休眠状态时在盒中吐沙、吐水,让消费者买到手中的贻贝,真正做到“开盒即烹”,吐过海水,在充氧环境中存活的贻贝,口感也变得更加清甜。不少用户留言:“比在海边吃到的还好吃。”
为大黄鱼
绘制了一张生命周期图
全球99.8%的大黄鱼生长在中国东部沿海,中国也是全球唯一的大黄鱼养殖国家。不过,在20世纪70-80年代由于过度捕捞,野生黄鱼一度濒临灭绝。
这也是林峰和一米八团队很早就选定大黄鱼的原因。“这应该成为一条国鱼。”林峰常说。
从北到南,从渤海湾到南海,林峰走过中国东南部所有海域,吃遍几大海域养殖的、野生的,价格从12元到3000元不等的各种大黄鱼。
经过一年多的考察和调研,最终他和团队选择了在北纬27度离岸45公里的南麂列岛。这里是我国海上生物最多的海岛,联合国生物圈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也历来是野生大黄鱼产卵与洄游索饵的理想天堂和大黄鱼产卵场保护区。
调研中,林峰发现,因为角度不同,老渔民和养殖专家所描述的大黄鱼生命周期是不一样的。于是,他把所有观点整合后,画了一张清晰的大黄鱼生命周期图。
有老渔民感慨:养了20年的大黄鱼,第一次看到大黄鱼的整个生命周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表现出来。
“一米八”对养殖基地的设施布局和配套也做了重新规划。比如渔民用的网箱大概是8000立方米左右,“一米八”将黄鱼的网箱扩大到50000立方米,养殖密度控制在8尾/立方米以下。有了足够的运动空间,黄鱼体形更美,肉质也更佳。
“未来养殖场的水体要达到30万立方米甚至100万立方米。”林峰说,“在一个超大规模的养殖环境里,可以布设完全自动化的设备。”
除了优选品种、优化养殖环境。为了保证大黄鱼的最佳品质,最近上架的“一米八真鲜大黄鱼”,将供应链作了进一步提优,掐着时间表调整生产作业时间:晚上大黄鱼捕捞上岸后,连夜送到温州的加工厂里加工。凌晨2点,加工好的大黄鱼从加工厂发车,当天到达盒马的大仓,并在第二天送到盒马的各个门店。
看到清华北大高才生也来养鱼
老渔民想让孩子回来接班
去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湛江市东海岛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视察时强调:“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很高,提高我们国民的身体素质,把水产搞上去,把蛋白质搞上去很重要。耕海牧渔,发展海洋经济大有可为、大有前途。”
早在给“一米八”取名时,马云想到了广大中国父母最朴素的愿望,“孩子能长高到一米八”,目标是让中国人尤其是下一代吃得放心且更有营养。
“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归、投身农业。”在“一米八”公司里,1983年出生的林峰属于“高龄”员工, 大部分员工是95后,甚至00后,除了水产养殖学农业的大学毕业生,还有渔三代。
每天和渔民生活在一起,早上4点起床喂鱼,晚上11点出海捕鱼,在加工厂里经常一干干到凌晨2点多,再打包、发货……这是“一米八”生产、物流团队工作的常态。
在国内农业领域,这样的企业并不多。在嵊泗列岛和南麂列岛,目前坚持还在养鱼的都是五六十岁的老渔民,很多学农业或水产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投身到各行各业,真正回归农业的非常少。
刚开始,当地老渔民对这些城里来的年轻人并不看好,甚至有点抗拒。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在互联网大厂里拿着高薪的年轻人,能待多久,可能玩玩就走了?
慢慢地渔民发现,他们不仅没走,还认真地钻研养鱼技术。一位老渔民和林峰袒露心声:“以前我希望我的孩子读完书离开岛,不要回来。今天看到你们这些清华北大的高才生,放弃了那么高的工资来搞农业,还帮我们做优化和改进,我觉得可以让孩子来接我的班,跟你们在一起,说不定还有一些创新。”
“年轻人的加入,可以让农业更好玩。”林峰说,他希望通过“品牌化”“标准化”“工业化” “智能化”方式,让更多的像贻贝、大黄鱼这样的海产品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