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从“浙”出发 院士大咖、科技大拿共话长三角新质生产力科普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4-05-24 09:37:28

5月23日上午,以“前沿·开放·协同”为主题的长三角新质生产力科普交流活动暨绍兴市庆祝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在绍兴举行。国内知名科学家、科普大咖、科技工作者代表和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企业家、行业翘楚齐聚一堂,共话长三角新质生产力科普新模式。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当下,新质生产力也成为了各地谋篇布局的发展热词。它不仅象征着新时代的胆识与勇气,更是推动现代化新道路的强劲引擎。

让新质生产力“飞入寻常百姓家”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新”在科学技术、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在新质生产力科普领域的长期探索与实践下,“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新质生产力科普宣讲团”正式成立。

如何有效提升DNA信息存储密度、高效合成DNA信息存储介质,是全球科学家正在攻关的技术难题。宣讲团的介绍视频中,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祥符实验室科研骨干刘婷向大家展示了一枚特殊的“硬盘”——在一个不足3厘米高的玻璃瓶里,装着约1克的DNA粉末。

刘婷说,这枚硬盘可以存储高达10亿TB的数据信息,相当于2.5亿个常见的4TB电脑磁盘的存储容量。“虽然我们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团队,但是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科技来改变生活。”

日常工作当中,“长三角新质生产力科普宣讲团”充分发挥科学传播的独特优势,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和丰富鲜活的案例,号召众多一线科技工作者投身新质生产力科普,努力让新质生产力这一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理论“活起来”,让质效“实起来”,让产业“兴起来”。

在长三角科普场馆优质科普资源共享行动环节,现场举行了首批长三角新质生产力科普宣讲团成员代表聘任仪式,整合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58家成员单位和科普企业的科普课件、科普影视、科普活动、科普展览和科普讲解员等5大类439件科普资源,成立首批科普资源库,并于活动期间对公众发布。

同时,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代表还共同签署《科普资源众创众享倡议书》,发布首批长三角科普研学通行证,实现了长三角地区的科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此外,为庆祝即将到来的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现场还发布了绍兴市科协系统服务科技工作者“增值有感”十大专项、《绍兴科学家精神故事》(第二册),举办了绍兴候鸟人才岛建设启动仪式。

以“新型”大科学装置群为载体

构建全链条新机制

开幕式后,活动设置了主旨报告和专题访谈——对话科技掌门人环节。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首席科学家房建成所作的主旨报告是《以科技创新引领新优势 发展长三角新质生产力》。他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科学、技术与产业的关系,分析了极弱磁场设施建设与产业化进程,展示了一条未来产业的新赛道。

“我们要以‘新型’大科学装置群为载体,构建‘科学—技术—产业’全链条创新的新体制和新机制。杭州湾是指以杭州、宁波为龙头,并覆盖绍兴、嘉兴、湖州等地的区域。我们要加快建设杭州湾科创中心,打造创新源动力,为杭州湾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力量,助力经济腾飞。”

房建成表示,量子科技是前瞻性、战略性国家重大科技方向,精密测量技术已进入量子精密测量时代,量子精密测量与传感也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和新赛道。

“量子精密测量的基本原理是光、磁与原子、分子、离子等物质相互作用,目前来看,七个基本物理量计量基准(最高精度测量)已全部实现量子化。我们要扛起科技强国、质量强国、制造强国的责任和担当,因为每一类新技术的出现都将带来性能的巨大提升。”

地球上的一切物质都有磁性,地磁场无处不在。而在无磁的环境中,一系列颠覆性的技术应用正在不断诞生,为世界带来巨变。

房建成说,随着“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落户杭州高新区(滨江),未来也将在这里建成性能最高、空间最大的“零磁”空间,能够提供极端弱磁环境和极端测量手段。建成后,也可使我国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技术保持领先优势。

科普场馆发展“新质科普力”

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所作的主旨报告是《新质生产力与科普场馆》。他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新质生产力科普,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助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报告当中,倪闽景进行了科普和回答。

“劳动者方面,是从拥有基本技能到拥有现代知识与掌握先进技术;劳动资料方面,是从资本、土地、传统工具到新材料、信息数据和高科技工具;劳动对象方面,是从自然世界到精神世界和数字世界。”

倪闽景说,科技和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很大的改变。比如,物质空间不如虚拟空间的流量、注意力超越颜值、机构与个人力量逆转、游客比馆员拥有更多的知识、人工智能将代替所有把人作为工具的所有工作等等。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科普场馆怎么办?倪闽景提出了“新质科普力”的概念,并且把“新质科普力”分成了四个空间。

物质空间方面,越是信息化,实物教育越发重要;文化空间方面,科技馆推出了“电影、游戏、绘本”新三样;数字空间方面,延伸出数字人、虚拟博物馆、场馆孪生;心灵空间方面,倪闽景强调,观众是博物馆真正的主人,所有意义来自于人。

共话新质生产力

在专题沙龙——对话科技掌门人环节中,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导陈强,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院长罗利军,科大讯飞科普研究院院长包明明和绍兴市科协党组书记冯国强等从不同行业领域角度出发,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发展前景,激起思维碰撞的火花。

人工智能方面,科大讯飞在国内是佼佼者和领先者。去年,科大讯飞成功发布认知大模型,提出481项通用认知大模型评测指标。随着产品的迭代升级,包明明谈了新质生产力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尤其是教育学习方面带来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很多人会把新质生产力和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联系起来,我们也会积极听取社会上的声音。诚然,大家能看到人工智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外界也有一部分质疑。”

那么,从工作生活来看,人工智能究竟带给大众一个什么样的体验?包明明给出了一个字——“用”。只有用了它,才能发现它的闪光点。

“利肯定是大于弊的。比如在家庭教育方面,看似是非常普通的一件事情,其实做起来还是有难度。但是如果用到人工智能当中的一些手段,那么我们就可以比较轻松地解决一些问题。”

包明明说,科大讯飞在学习机等人工智能的辅助教学手段上,有着比较丰富的成果。包括家务劳动、老年人陪护、婴幼儿照顾,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都可以把人解放出来,让大家更加轻松快乐地生活。

对于“新质生产力”,罗利军用一个词来理解,那就是“科教兴国”。

稻米是国人传统主粮之一,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1%。长期从事农业基因资源的保护创新与评价利用研究的他认为,如果在稻米的研究上,中国拿不出几项自主研发、世界前沿、领跑带头的重大成果,实在说不过去。农业科技成果如果不能有效转化,农业科研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汤晨琛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