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有爱无“碍”——聚焦杭州科技助残之四 就是要给你“稳稳”的幸福
发布时间:2024-06-28 09:49:13

借助科技的力量扶残助残,残障人士将收获更多的自信与勇气,更多激发他们潜在的能量。科技赋能,托起残疾人的“幸福梦”,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医”路护航 减少出生缺陷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大众对新生儿疾病预防筛查和青少年康复的认知度逐渐提升,先天残疾的儿童正在逐渐减少。

事实上,人的一生之中,0-3岁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也是人一生健康和能力的基础。因此,针对0-3岁儿童的发育特点,通过早期发育监测及疑似残疾筛查,及时发现生长发育异常儿童,尽早干预,开展治疗或康复,对于儿童的残疾预防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在浙江,每个新出生的孩子都要做三种筛查:遗传代谢病筛查、听力障碍筛查和先天性心脏病筛查。这被视为我省减少婴幼儿死亡和儿童残疾、提高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公共卫生举措。

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筛查新生儿1200余万名,共确诊遗传代谢病、先天性心脏病、听力障碍新生儿共5万余例,绝大多数患儿得到了有效规范的治疗或康复,减少或避免了残疾的发生。

根据《浙江省2023年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报告》显示,浙江省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历史低位,严重致残的出生缺陷发生率0.9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4‰)。

那么,这类新生儿筛查,对于残疾儿童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

“特殊儿童分为好几类,听力障碍、脑瘫、孤独症、语言发育迟缓是其中的四类。”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下沙院区儿童康复科副主任医师吴怡玲介绍,一般从孕期开始,到出生,再到出生后,每个新生儿都会进行残疾的预防和筛查。“采取早期干预,不仅能够减轻症状,还可以降低新生儿残疾的概率。”

同时,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一些残疾也能更早预防。比如,在听力障碍方面,通过耳聋基因的筛查能极大地降低儿童耳聋的几率,“这类孩子属于高危人群,因此在用药、治疗方面要格外关注,避免使用对听力有损害的药物。”

吴怡玲说,大约在五六年前,还无法进行耳聋基因检测,这项技术的诞生让我们能够对携带部分基因的人有更进一步的预防措施。

与过去相比,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残疾的认识逐渐提高,残疾预防措施也在逐步完善升级。吴怡玲发现,通过各类产前产后的筛查,这几年里,像脑瘫、听力障碍的孩子正在慢慢减少。

此外,针对孤独症,也有了更多医学和康复上的进步。“目前来说,我们最早能够在孩子两岁以内发现孤独症,同时也会在孩子18个月大时进行孤独症量表的初筛,若是家长发现孩子有这方面的问题,可以到医院做更精细的评估,以确定是否为孤独症。”吴怡玲说。

从“容”到“融” 实现自我价值

从听障人士不便听,视障人士不便看,到听障人士通过人工耳蜗手术、佩戴助听器听到声音,视障人士借助文字语音转换设备读取内容,实现了无障碍交流。在科技的助力下,残障人士康复获得了更多可能,社会融合的脚步正在加快。

“高科技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残疾程度,让残障人士可以像健全人一样融入社会。”杭州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会长张华表示,相较于过去,残障人士在迈入社会时的阻力已经小了很多。

如何将科技助残落到实处,让大众能真正认识到残障人士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张华认为,从观念上来说,社会大众应当认识到残障人士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另类,应该要拿出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与关怀去对待他们。

在无障碍建设方面,张华认为,“在城市设计中,要更多地去考虑到残障人士的个性化需求,让无障碍的细节布满城市的每个角落,让他们和健全人一样都能享受到城市的方便和温度。”

在张华看来,把残障人士看作社会大家庭的一员,首先就要从理念上彻底转变,“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往往与这座城市的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以及对弱势人群的态度息息相关,我们要把无障碍建设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

张华说,“我们要用社会大爱为残障人士搭一座桥,让他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于社会大环境来说,科技的意义便是,让残障人士参与自己喜欢的事务,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幸福指数。

“我们应该倡导,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平等、有尊严地生活。”科技助残不仅仅只针对于残障人士,更是关乎老年人、失能弱势群体,甚至是全人类的大事。“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时候,当你有一天因意外而身体残疾,视力听力等身体功能受损时,你才能真正意识到社会公平的重要性。”

推动产业发展 实现科技普惠

如何更好地推动科技造福残障人士,让他们更好地恢复和补偿功能,重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这是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目前就杭州来说,高科技辅具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受益群体仍较小,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高科技辅具的使用成本仍偏高,残障人士使用人数还较少。”杭州市残联康复部部长杨岳平认为。

就拿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智能仿生手来说,目前已经通过国产化替代方案,将价格降到了进口同类产品的五分之一到七分之一。通过与基金会、残联等机构合作开展公益项目,已有部分残障人士用户能进行免费安装。近期,在相关政策的补贴下,价格门槛得以进一步降低。

但目前来说,智能假肢高昂的费用仍使许多肢残人望而却步。限于各种因素,高科技辅具的应用当前还不具备普适条件,能够提供公共服务的对象仍有限。

“我们目前处于传统辅具应用向传统辅具、高科技辅具并行应用的跃升起点。”杨岳平说。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辅具的类别以及产品数量将会逐渐增加,未来,高科技辅具的应用对象和范围将更加广泛,不仅将服务于残障人士、老年人、病患人员,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养老机构等都将更多地使用高科技辅具。

如何让更多残障人士真正享用到高科技辅具,这是杭州一直在探索的命题,也是科技助残工作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在杭州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丁炯看来,科技助残之路任重而道远。

“从产业侧看,我们希望能在政府部门多方合力下,吸引更多高科技辅具企业落户杭州,形成规模化的高科技辅具产业集群,全方位推动产业发展。”丁炯表示,期待未来企业能开发更多符合残障朋友使用需求的产品,帮助他们切实解决生活不便等问题,进而更好地康复和融入社会。

“我们鼓励企业能以更多公益的形式,降低产品使用门槛,让残障朋友真正‘用得起’,将科技助残落到实处。”接下来,市残联将进一步明确辅具产品补贴细则,让更多科技产品惠及残障人士及家庭,努力推动高科技辅具走进寻常百姓家。

数字科技何以成为扶残助残的新引擎?其首要目的是通过高科技辅具、高科技手段让残障人士充分享受科技之光点燃他们的梦想,充分享受科技给他们带来的社会人文关怀,让残障人士与健全人一样享受生活的美好,让“有碍”变“有爱”,让生活在杭州的残障人士朋友都能体会到:在杭州,科技改变了生活;科技,创造另一种人生的可能。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熊依琳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