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有爱无“碍”——聚焦杭州科技助残之二 “数智引擎”带你解锁“新地图”
发布时间:2024-06-28 09:50:25

程天科技的外骨骼机器人可帮助残障人士实现“重新站立”

去年的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期间,一则短视频火爆全网——阿富汗轮椅篮球运动员在亚残运村体验了高科技辅具,在外骨骼机器人的辅助下,13年来他第一次重新站立,当他迈开脚步缓慢向前行走时,他已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脸上绽放出幸福笑容。

这短短25秒的画面,引来了无数网友为之点赞,他们深深地被科技的力量所震撼——“这才是科技进步的意义”。

以科技的力量,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这正是科技背后的魅力与深意。残障人士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应当有权利与社会大众共享数字发展的成果。

科技背后的人文情

科技为残障人士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助推杭州进一步向文明城市提步迈进。如何衡量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无障碍环境建设便是一把标尺。

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工具,残障人士能够自主走出家门。打开支付宝搜索“无障碍服务在线”,“出行服务”“手语翻译”“文体服务”“数智助残服务”映入眼帘,简洁明了的界面,全面贴心的服务,“线上+线下”的功能导览,让残障人士可以一键触达城市的更多角落。

比如“出行服务”版块,点击“无障碍导航”,在高德地图中搜索目的地名称,下一秒,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公厕等信息便会立刻显示在电子地图上。此外,高铁出行、飞机出行、公共交通、打车出行、自驾出行等服务,更是为残障人士走出家门开启“智能钥匙”,解决他们的出行烦恼。

不仅如此,在“无障碍服务在线”上,残障人士还可以进行实时“AI+人工”在线手语翻译;有需求的听力障碍人士可以一键下单,预约线下手语翻译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无障碍观影功能,则能够满足视力障碍群体的娱乐需求。

此外,辅具智配、残疾人之家等多项服务还被收入进“数智助残服务”版块,一站式的助残服务让残障人士能够更轻松便捷地享受到生活便利。

除了线上的“无障碍服务在线”之外,在杭州的各个角落里也藏着不少暖心的细节。

对于许多残障人士,尤其是肢残人士来说,出行问题可以说是他们生活中最大的障碍,而随着杭州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家门。

比如,借助杭州地铁APP上的“爱心预约”功能,可实现杭州地铁全线网车站范围内的进出车站帮扶、轮椅接送,残障人士可以独自乘坐地铁出行。从进站引导到上车换乘,都会有相应车站工作人员提供爱心服务,将残障乘客安全、快捷地护送至目的地。

而在日常出行方面,为了满足视障人士的需求,杭州还在一些街道上安装了智能盲人过街声响提示装置。当视障人士在穿行马路时,可根据过街声响发出的不同频率,识别当前交通信号灯的状态,从而判断能否穿过红绿灯。

政策托举 产业攀高向强

科技赋能,助残先行。为了推动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发展,杭州市委市政府连续5年把助残类项目纳入到政府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中,聚焦残障人士需求,持续关注科技助残企业的成长,在政策、资金等多方面予以支持。

在余杭区,科技助残开启了新的篇章。2021年,余杭区被浙江省政府残工委授予“高科技企业助残先行区”,余杭区高科技企业助残项目获评全省首批促进残障人士共同富裕先行先试项目。

2022年5月,浙江省首个高科技企业助残联盟在余杭区正式成立,共同推动企业共享资源、共同发展,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余杭区已连续制定出台《余杭区打造“高科技企业助残先行区”实施办法》《余杭区“高科技企业助残先行区”奖补实施细则》等专项政策文件,通过给予企业50万~200万元的科研创新奖励和2万~5万元不等的参展奖励,为科技助残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

到了去年,杭州在科技助残方面迈出了关键性一步,联合全市20多家高科技企业成立杭州市高科技企业助残联盟。杭州将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产品、高科技辅具等技术和产品应用,推动搭建高科技助残合作平台。

一系列助企政策的推出,激发了高科技辅具企业助残的热情与决心,同时也为推进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位于余杭区的浙江程天科技有限公司便是有力证明,该公司生产的外骨骼机器人为人们带来了“重新站立”的希望与勇气。

何为外骨骼机器人?程天科技联合创始人张继宇介绍,外骨骼机器人主要运用的是人体机能增强技术,以电机驱动的方式,带动各个关节运动,同时基于多信息融合技术,通过检测使用者的运动意图,判断其行走状态,从而实现人机的融合和交互。

简单来说,外骨骼机器人不仅能够帮助人行走,它更多的是让生病的人走得更好,让那些失去行走能力的人群实现功能的代偿。

“我们希望通过科技的手段,让残障人士能够回归生活。”张继宇认为,“外骨骼机器人不仅是提供功能上的辅助,更多是为残障人群建立自信心,让他们可以获得一个平等就业的机会,而不只是被动接受帮助的弱者。”

与此同时,张继宇还提到,这类机器人还可以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帮助,为他们提供更为安全的行走环境。

“我们希望它作为一个康复机器人,可以真正下沉到基层,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同时,也希望这类产品不只是用于残障人士,而是能够服务于每一类有需求的人群,未来无论是在助残、养老等多个领域都可以见到外骨骼机器人的身影。”

张继宇相信,外骨骼机器人会通过更好的人机交互技术发展,成为新器官,也能更好地融合生活应用,比如在安全、消防、卫生等领域,用于搬运、物流等。“未来,外骨骼机器人也许可以像VR、AR眼镜那样,成为一个轻量化的智能装备,让每一个人享受机器人的服务。”

可以预见,随着科技的进步,高科技成果不仅将帮助残障人士更好融入社会,同时也将造福于全社会,让每一个人都能共享美好生活。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熊依琳 摄影 记者 严嘉俊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