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被AI进步速度推着狂奔的创业者
发布时间:2024-07-01 14:42:46

过去这一年,中央美院大三学生龙以童和另外两位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城市的“网友”,成立了一个名为“跃墨”的工作室,用AI来生成图片和视频,在圈子里颇有名气。

50多年前,他们的前辈,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苹果联合创始人),在相近的年纪,开始在车库里捣鼓拨打免费电话的“蓝盒子”。由于经济状况和对新技术的各种尝试,两人成了休学的常客。

浙江大学计算机博士林群书的另一个身份是一家AI数据管理服务公司的创始人兼CEO,目标是在30岁前让公司上市。

面对AI打开的新世界,这群00后(准00后),一边饥渴地抓住新机会,一边也感受着行业“天上一天,人间一年”的剧烈冲击。

三个大学生的AI创业

出生于2003年的龙以童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去年开始尝试用AI生成各种图片分享到社交媒体,在短期内就成了小红书上拥有上万粉丝的AI绘画博主。她把自己的软件使用攻略和AI绘画心得做成了一份知识文档,30元一份,2天时间竟然卖了200多份。

小小的第一桶金让她意识到,AI蕴含的商业价值。于是,跃墨工作室成立了。跃墨二字,意为“让创意跃然纸上”——原本他们这些艺术生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创作,AI只需要几秒钟。

包括她在内,工作室的核心总共有三位。2004年出生的孙和怡是陕西人,目前就读于西安科技大学哲学系,喜欢摄影。同年出生的杜鑫昊是辽宁科技大学动画专业的大二学生,锦州人。

有点像是《天龙八部》里的乔峰、段誉和虚竹,三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年轻人是怎么聚在一起的?

这还得从去年的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说起。当时,龙以童和小伙伴提交的《跃墨——AI绘画践行者》创业项目,获得了央美本科组第一名、北京赛区的三等奖。

比赛涉及很多事情,包括路演做PPT、上台演讲等,朋友推荐了同样对AI感兴趣的孙和怡。杜鑫昊和龙以童的结缘则是两人同为小红书博主,杜鑫昊擅长用AI生成独特风格的小猫,时不时就会有小女生找他生成头像。

现在,三个人联合创始人分别带着五六个小伙伴,从事AI文生图、文生视频方面的内容开发,侧重于城市文旅宣传片、中国传统文化和武侠等方面。

今年1月,陈坤导演使用AI工具完成了一部网络大电影《山海奇镜》的预告片制作。片中的部分原画输出以及宣传海报就出自跃墨工作室。

“导演第一次和我们聊的时候,孙和怡还特意从西安赶到北京,那也是我和她第一次见面。”龙以童说,大家都对这个片子很期待,铆足劲尽可能做到完美。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不缺机会

作为第一批AI吃螃蟹的人,龙以童他们很快发现,自己不缺机会。早在做博主时,杜鑫昊就靠卖AI创作的头像,赚了不少零花钱。工作室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已经和英伟达、英特尔、华为、理想汽车等企业有过合作。制作的AI视频,也被网友疯狂点赞、广泛传播。

去年暑假,阿里影业的工作人员私信联系龙以童,邀请她去阿里实习,一起研究用AI制作电影海报。暑假结束的时候,龙以童很想继续实习,同时也有不少商业合作找过来,再三考虑之下,她做出了休学的决定。

“相比正常完成学业,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抓住这波AI发展的浪潮。”身为一个艺术生,龙以童深知AI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而她所在的艺术管理专业,“护城河”并不高。AI的出现,仿佛一道光,驱散了她对前途的迷茫。

对于女儿的焦虑和热情,同样设计出身的爸爸很能体会,家里很快达成一致。老师也通过了她的申请。“班级里也有不少人转专业和休学,所以并没有觉得是一件很突兀的事情。”龙以童说。

学哲学的孙和怡被AI折服,缘自一门课上提及的佛教用词“舜若”,有着空无、非有、空净的意思。她试着把想要的图片元素告诉AI,结果生成了非常震撼的图片。

“在现实环境中,如果要用摄影拍出来,几乎是没办法做到的。”她沉浸在AI将各种创意轻松转化的能力上,“我还没想好未来要不要一直做这件事,技术发展这么快,未来肯定会有更有趣的事。”

相比之下,杜鑫昊更深切地感受到AI的冲击。他说目前在AI工具的使用上,不少学生已经超过了老师,如果自己未来往影视、广告等方向发展,拥抱AI技术是必然的。

“除了沟通方便,更重要的是大城市关于AI的线下交流和资源都多,有机会学习和参与,对于自己的成长也更有帮助。”即将到来的暑假,杜鑫昊将背上行囊远赴北京。

浙大博士休学勇闯硅谷

如果说跃墨的成立,是三位稚气未脱、心怀梦想的大学生的试水,那么比龙以童大7岁的林群书已经在AI赛道上狂奔了许久,休学也成了必须要做的选择。

这两天他在硅谷出差,一边在海外搭建办公室做营销推广,一边协同国内团队,“凌晨四五点才休息”。最近,他创立的整数智能完成数千万的Pre A轮融资,离他30岁前把公司做上市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算力、算法和数据构成了拉动AI快速进步的三驾马车,林群书盯上的是“数据”。早在2018年,林群书在进行AI项目整理数据时发现,每当需要一个完整的数据集时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也许可以搭建一个标准化的智能数据工程平台,用AI算法来提效数据标注。”带着这个设想,林群书白天做实验室项目,晚上研究代码,眼看学业和创业无法平衡,他选择了暂时休学一年。

2020年,林群书原先的设想也变成了正儿八经的项目,并且进入高速发展,成立了公司。他们总部设置在杭州,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设立子公司,业务还扩展到了北美和欧洲。

最大的焦虑是跑得不够快

这次在硅谷,林群书遇到了很多创业的人,“他们都感受到了AI进步带来的机会”。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我国AI基础数据服务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18年的25.9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101.1亿元。

林群书感受到了市场对数据应用端的需求空间越来越大。5月底,在旧金山的一场展会中,他们的展位成了全场最火热的数据摊位,“从早上入场到晚上离场,不断有新客户来咨询,一直在解答各种疑问,连吃饭都顾不上”。

在这条赛道狂奔的同时,他也看到很多同行陆陆续续在身边倒下。

“去年底,量子智库发布《我国值得关注的数据标注行业代表机构TOP20》,到今年其中的大部分公司已经式微了。”他说,“如果面对AI有焦虑,那焦虑的点就在于跑得不够快。这时候比拼的就是谁的速度更快,谁能更好地把事情做完。”

而对龙以童他们来说,边学习边工作成了他们的日常。每当有新的工具出来,小伙伴都会扑上去潜心研究。

“每个人都带着复杂的感情,比如我和杜鑫昊,感慨AI对专业的冲击,又有点类似‘逃出生天’的小兴奋。”龙以童坦言,由于非技术出身,他们也无法判断现在用的这些工具未来会不会存在,现在的思路未来是否可行。

她说在某一些时刻,自己会觉得正在发生的一切不那么真实,“更多时候,凭着一腔热情和好奇心在探索”。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九千光年小组记者 刘永丽 熊文媛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