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相对完整,整机产品处于国内第一梯队
某一天的傍晚,你边看电视边对人形机器人说:“我渴了。”随即,它走近冰箱,拿出一罐你最爱的可乐,走回来递给你。
这一天,并不遥远。
人形机器人,是具有类人形态和功能的机器人,集高端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于一体,是机器人技术的战略制高点和未来产业的新赛道。
当下,这一极具想象力的产业,已被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产业之一,全国各地加速布局。
浙江近日印发的《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提出,力争到2027年,浙江省人形机器人年产量达到2万台,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这一风口上的产业,目前走到了哪一阶段,还会带来什么惊喜?记者作了调研走访。
图为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展示的通用人形机器人。 记者 魏志阳 李震宇 摄
制造业降本+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火了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的出现频率有点高。不论是云栖大会,还是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人形机器人都是会场的“人气王”。
人形机器人缘何被追捧?
“一是制造业具备了降本的可能性,二是大模型所形成的涟漪效应。”郭继舜博士一针见血。郭继舜是均普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正在主导均普智能人形机器人研发项目,目前已经推出第一代人形机器人贾维斯1.0,二代产品将于下半年正式发布。
在郭继舜看来,得益于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和较为完备的制造业基础,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具备了批量化生产的能力。而多模态大模型的出现,让人形机器人有机会拥有更强的“大脑”和自主执行能力。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就曾公开表示,机器人的大部分动作需要单个做训练,耗时耗力。他们希望有一个AI模型,能支持机器人做更复杂的操作、有更好的操作能力,比如看个视频或者做一些简单演示就能完全学会一个动作。
技术的突破,重新点燃了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热情,而产业发展的窗口期,则让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力。
《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21.58亿元,预测到2030年将达近380亿元。
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浙江有优势
人形机器人炙手可热,其中不乏浙江身影。
人形机器人分为“大脑”、“小脑”和整机三个部分。整机属于硬件部分,包括四肢以及相关功能组件;“小脑”负责维持身体平衡,控制行动稳定;“大脑”则负责给出指令,决定了机器人的“智商”。
简而言之,要做一个合格的人形机器人,必须要有智慧的“大脑”、敏捷的“小脑”以及灵活的肢体等“三大件”。
放眼全国,有的地方擅长做整机,有的地方则专攻核心零部件。而在浙江,“三大件”的表现均可圈可点。
“浙江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相对完整,覆盖了整机、核心零部件、软件系统等主要环节。”省经信厅未来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初步摸排,浙江拥有核心企业79家,杭州、宁波两地企业数量领跑全省,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在绍兴、温州、嘉兴、台州等地均有分布。
从整机来看,浙江和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共同处于国内第一梯队。目前,浙江已经有7家企业发布整机产品,分别是杭州的宇树科技、五八智能、云深处,宁波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均普智能、动子科技,衢州的禾川科技。
其中,宇树科技在本体运动控制方面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今年初,宇树科技的Unitree H1以每秒3.3米的运动速度创下了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速度的世界纪录,潜在速度更超过每秒5米,是全球近似规格中性能最强大的人形机器人。
核心零部件配套强,是浙江的另一个优势。众所周知,浙江汽车零部件制造覆盖全产业链,汽车生产所需要的一体化关节、减速器、丝杠等,也是人形机器人的配套。
这让人形机器人的零部件配套相当丝滑。比如,一体化关节方面,三花智控、宁波拓普等都是佼佼者;减速器方面,双环传动的RV减速器国内领先;灵巧手方面,有强脑科技和若比邻;电机方面,有卧龙电驱、禾川科技等。
去年底落地宁波的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选择宁波,就是看中当地快速响应的配套能力。现在,创新中心人形机器人30%左右的核心零部件,都能在宁波找到供应商。
在智能系统方面,浙江也能派出选手。比如智能感知方面,视觉传感优势明显,拥有海康、大华、舜宇光学等行业头部企业;智能控制方面,浙江中控、芯控智能等控制器企业有一定竞争力。
汽车角逐时代,浙江“不出省就能组装一辆车”;迎着人形机器人风口,浙江也有能力“不出省就能组装一个人形机器人”。
商业化仍需技术突破和耐心
目前,人形机器人进入智能化程度较高的工厂“打工”(拧螺丝、搬货物、做质检等)、在展馆做讲解员、到商店当售货员,已经不是问题。
今后,人形机器人还会带来什么惊喜?
短期来看,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工业制造场景实现商业化落地,代替人类完成单调、频繁和重复的工作。
8月,创新中心发布了“领航者2号NAVIAI”。更新迭代后,这款人形机器人续航时间可达2小时,手臂抗冲击力更强,单臂负重也提升到了5千克。此次进化,只用了5个月时间。“人形机器人是需要在实践中改进完善的,快速迭代,正是它们走向成熟的手段。”创新中心技术总助许学成表示,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他们努力地把人形机器人运用到一些工厂,在此过程中发现,比如机器人手部自由度的局限,导致一些场景不能落地。这些来自现实的反馈,正是他们改进突破的灵感和方向。
均普智能也坚守工业这个“压舱石”。均普智能拥有丰富的工业机器人经验和长期的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经验,在与合作伙伴合作的过程中,他们一直注重帮助对方落地工业应用。
在他们看来,只有不断在实践中“游泳”,才能提高“泳技”,让人形机器人在工厂越来越“有人样”。
中长期来看,人形机器人进入商用,走进家庭、教育、医疗等场景,还需要突破复杂和精细的作业要求,成为真正的“六边形战士”。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技术的综合性突破和耐心。”许学成解释,人形机器人的难点不是“人形”,而是背后所承载的芯片、人工智能、软件、传感器等诸多技术的综合应用。
未来,人形机器人的惊喜,藏在软件硬件如何更好结合里。
硬件上,郭继舜认为技术方向是明确的,但是技术细节尚待细化。比如人形机器人要用到的传感器、激光雷达等,从汽车零部件的生产经验复制过去是可以的,但是产品体积的压缩、成本的调整等,需要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
软件上,多模态大模型被寄予更多期待。作为具身智能的代表产品,人形机器人不光可以观察世界,还能改变世界,像人类一样具备感知、思考和行动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围绕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感知等智能系统,开发适配人形机器人的通用多模态大模型。
如此一来,人形机器人形神兼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