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机器人“普罗米修斯”陈俊波
发布时间:2025-01-10 08:58:18

在人工智能发展史上,2015年是个被反复提及的年份。眼下这轮方兴未艾的热潮,在那时就已初现端倪。

也是在那一年,陈俊波开始琢磨人工智能和物理世界的结合。

这个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的技术大牛,在阿里干了13年后选择离职,创办有鹿机器人。立于具身智能的风口,他想将AI的能力,从数字世界带到物理世界,为成千上万的传统机器装上“大脑”。

就像是《变形金刚》里,让机器获得生命之源和灵魂的“火种”,它的另一个意向,是将火传递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

给所有机器人安一颗“大脑”

第一个用上这颗“大脑”的,是一台清扫机器人。前往余杭南湖未来科学园拜访陈俊波的那天,刚好撞见它在园区里执勤,头顶激光雷达和摄像头,胖乎乎的、略带萌感。

和传统室外清扫机器人相比,它最大的不同是内置了LPLM模型,支持随叫随到的清扫。比如你可以用自然语言给它下指令,立即去5号楼扫一下银杏叶,或者到1号楼门口捡个矿泉水瓶。巡扫模式由大模型算法驱动,能根据地面垃圾量实时调整清扫策略。

“ChatGPT以及市面上其他大语言模型,主要擅长语言理解、逻辑推理,但对物理世界并不能产生实际影响。”陈俊波想让机器人能够更好地完成物理世界的任务。

这就涉及一个概念:空间智能,这种能力可以教会机器人在真实的物理世界感知、理解并采取行动。比如,这个球离我有多远?动态还是静态?如果是动态,运动速度如何?10秒后它会出现在哪个位置?

为此,陈俊波提出一套端到端的解决方案,LPLM(large physical language model)。“大语言模型无法完成空间智能的事,我们补上这一块,实现了空间时间预测、决策行为等能力;同时,又与语言进行‘对齐’,使得用户可以使用自然语言与机器人交互。这相当于在物理世界建立了一个基础模型。”

这一模型诞生至今,已在国际人工智能顶级算法竞赛上为中国拿下9个冠军,并且即将发布新版本。

让“数据飞轮”转起来

良渚遗址公园、浙江自然博物院、绿城、国网智能、上海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香港诺科达、曼谷暹罗百丽宫……上个月底开始,有鹿以每天一家的速度,对外公布已达成合作的公司和机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

“(清扫机器人)2024年9月量产下线,现在已是这个细分领域的销售冠军,4个多月签了近6000万元订单。”陈俊波有点自豪。

这仅仅是一个起点。很快,这套方案将拓展到挖掘机、铲车等各种传统设备,以及巡检、安防机器人身上。在他看来,研发出一个能适应各种场景的通用“大脑”,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

他认为,具身智能的概念不能只局限于人形机器人,这个概念真正核心的优势,在于它能处理各种开放性的任务和场景,“不应该局限于人形还是其他形态”。

不过,要将这件事完全做起来,陈俊波和团队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数据是眼前最大的“拦路虎”。

物理大模型,需要海量的真实数据。这也是有鹿创办仅一年多,就迅速推出首款产品的主要原因之一。陈俊波希望借助投放市场的产品,建立“数据飞轮”并转起来。“随着数据引擎的转动,我们会获得越来越多的数据,用以改进产品。”这将形成一个滚雪球效应。

从阿里技术大牛到离职创业

1981年,陈俊波出生在浙江金华,在浙江大学一路从本科念到博士。彼时,计算机和生物学是两大热门专业方向,做事喜欢收到即时反馈的他选择了前者,“反馈快速、直接,有利于自己后续不断优化调整”。

临近博士毕业的2009年,在阿里工作的同学招呼他参加校招宣讲。“当时几乎没有人知道云计算到底是什么,但他就开始谈论数据,说未来最有价值的是数据。”这个他就是王坚,那一年阿里云正式成立,陈俊波被演讲打动,成了阿里云初创团队的一员,花名“哥德”。

他将自己在阿里的13年光阴,以2015年为界分成两半。2015年,陈俊波觉得自己遇到了瓶颈:“有点迷茫,新技术引入的变量、新版本的迭代,能带来的收益正在缩小。”

那年,刚好也是硅谷被深度学习照亮的前夜,创投教父彼得·蒂尔的一句话,给了他触动。前者在经典之作《0到1》中写道:“我们想要飞行的汽车,却得到了140个字符”(大致意思是虽然社交媒体、在线购物等互联网技术给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与人们对于未来世界的想象相比,这些进步可能显得微不足道)。

一个念头从他脑中闪过:人工智能如何与物理世界结合?物流机器人,就这样进入他的视野。

陈俊波开始积极在阿里内部推动这件事。2015年底,菜鸟组建菜鸟ET实验室,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发无人物流车,由他主导。2023年3月,陈俊波离开阿里,与前阿里机器人CEO谷祖林等共同创办有鹿。

这个名字是他花了5分钟取的,“跟动物有关的公司,大多活得挺好(参见阿里动物园),鹿也是特别有灵性的动物,又取‘车到山前必有路’之意”。

助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眼下虽然主做to B业务,但“到家”是陈俊波和团队一开始就定下的最终目标。“家庭,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为此,他和团队制定了“三重门”战略:先进园区门,然后入单元门,最后叩开普通家庭的门。

三大场景,分别对应不同形态的产品。园区,清扫、巡检、消防等轮式机器人;单元门,以轮+臂的外卖机器人为主;进家门服务的,则是人形机器人。

在陈俊波的描述里,外卖机器人理论上可以完成一个人类外卖员能做的一切。比如去城西银泰某家餐厅取餐食,在马路上跑两三公里,送到小区,坐电梯上楼,放到你家门口,并打电话通知你。

每天,陈俊波会花近一半时间看论文、做实验,和团队一起打磨产品。他坚定地认为,一家科技型创业公司,创始人保持对技术的敏锐洞察力极为重要。他们所在的南湖未来科学园也为入驻的AI企业提供了“两年免租”优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初创公司的压力。

在采访的尾声,陈俊波再次提及自己和团队的愿景:传统制造业有大量的存量设备和机器人,“希望我们的具身智能技术,可以助力智能化升级,推动国内优秀制造企业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

在新一轮AI浪潮下,这颗雪球已经滚动起来。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童蔚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