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堵”不如“疏”
国内专车需求已经是一种客观存在,专车模式若想在中国走向成熟,监管制度、自身模式都需进一步完善。
不过,专车在短时间内很难摆脱非法营运和黑车洗白的标签,这在Uber此次被查事件中就能看出一二。同时,专车处于起步阶段,的确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触动了其他方的利益,急需相关的规范和管理约束。
业内专家认为,若专车监管重新引入数量管控的管理模式,则很可能会让专车这一有可能真正解决大城市公共交通困局的新兴业态重蹈当年出租车管理的覆辙,陷进旧管理模式的瓶颈,引发新的城市问题。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施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呼吁专车管理应该响应李克强总理的“简政放权”思想,放开特许经营,走备案制或者登记制,即国家主管部门针对专车平台制定出一个标准,允许达到该标准的平台按照市场需求整合社会闲散交通资源,但同时要求平台为其上的车和司机承担所有责任。
这种办法避免了走出租车、租赁车数量管控的老路,防止从一个垄断变成另一个垄断。
同时,对于有关部门来说,也应尽快考虑运营车辆与汽车共享结合的问题,通过专业运力加社会车辆共享模式来解决百姓出行运力不足问题,而不是一味打压专车这种新的共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