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普及,拿手机“扫一扫”已经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支付方式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移动支付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不法分子也盯上了你手机里的“钱袋子”,其诈骗手段让人防不胜防。特别是最近有许多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对条形码18位数字的认知盲区,采用各种借口、方式骗取这组数字,进而转移消费者账号上的钱款,使消费者蒙受重大经济损失。移动支付如何才能更安全?常见的“偷码”有哪些套路?
问:扫码支付界面里的二维码、付款码数字有啥区别?
主持人:当前,很多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界面上的18位数条形码存在认知盲区。在用微信或支付宝扫码付款时,需要点击进入付款页面,该页面会显示条形码、二维码和付款码数字。其实,这“两码一数字”的功能是一样的,任意一个泄露出去,都有可能对消费者造成财产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二维码是动态变动的,一般情况下就算有了截图也不会扣款成功。但是,付款码数字是固定的,如果泄露出去,消费者可能要为自己的不小心付出“代价”。例如,有的“商家”会故意拒绝消费者使用二维码支付,而是要求消费者发送数字付款码。还有一些“商家”以商品断货、退款重复等理由要求消费者再次发送付款码……各种“套路”层出不穷,让人难以防备。
问:常见的“偷码”有哪些套路?消费者如何防范手机支付风险?
主持人:除了利用付款码实施诈骗,日常生活中也存在许多新型诈骗手段,如诱导消费者点击钓鱼链接、偷偷替换正规商户收款码、通过免费WIFI传播支付病毒等,这些手段都是以骗取消费者的手机“钱袋子”为目的。
各种前车之鉴令人警醒,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防范网络安全风险。对于广大互联网用户来说,保障自身网络安全要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是敏感文件要存放在保密存储介质中,防止被不法分子盗取。二是设置相关密码要使用强口令,如8位以上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的密码。同时,不对所有账户使用相同密码,要养成定期修改密码的习惯。三是慎用无密码的公共WIFI。四是在收到“客服”发来的短信时,若短信中包含可以点击的链接,一定要保持警惕,千万不要点击异常链接。最为重要的是,如果遭遇互联网犯罪,第一时间报案才是挽回损失的正确选择。
此外,消费者也要留心相关商家或服务提供商是否有提供移动支付服务的资质,以及是否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提供服务。根据条码支付业务相关规范要求,支付机构向客户提供基于条码的付款服务时,应取得网络支付业务许可;支付机构为实体特约商户和网络特约商户提供条码支付收单服务的,应当分别取得银行卡收单业务许可和网络支付业务许可。同时,静态条码支付有限额管理要求。(本期主持人 李万祥)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