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杭州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藏在群山深处
发布时间:2024-12-06 09:02:06

藏在群山深处的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

提到青芝坞,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画面?

餐饮和民宿交织的烟火街区,灵峰探梅的出入口,抑或是浙大玉泉校区师生的“后花园”?

很少有人想到,在这片充满生活气息的土地上,藏着一个机器人创新基地。它坐落在绿树掩映的石虎山半山腰,今年以来在各大社交平台“出圈”的机器人(狗),不少和这个隐秘的基地有关。

这里是“环浙大人工智能产业带”的首个项目,和11月开园的环浙大玉泉人工智能创新谷,以及玉泉人工智能产业基地、黄龙未来中心人工智能(元宇宙)基地、灵隐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及杭创(人工智能)营一起,组成“一谷四基地”,正在搅动千亿级的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人市场。

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

石虎山18号

沿着青芝坞路前行几百米,右拐入石虎山路。一路往里开,弯弯绕绕,直到没有路了,便到了目的地:青芝坞石虎山18号。

群山环抱,三幢半围合式拼接建筑掩映在葱郁林木间,白色外墙上留着一个虎头logo。旁边一条小道,直通山腹。三年前的11月10日,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灵隐街道联手,在这里成立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

基地的成立和一场机器人竞赛有关。

早在2000年前后,国内外一些高校开始举办、参与机器人竞赛,浙大是最早以竞赛为切入点,探索智能移动机器人技术的国内高校之一。在控制学院熊蓉、朱秋国、王酉等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多次在机器人世界杯足球锦标赛RoboCup,以及国际大学生机器人设计大赛IDC Robocon中拿下冠军。

知名的“悟”“空”乒乓球机器人就诞生于这个学院。后来为了进一步探索机器人的产业化,成立了创新基地。

石虎山基地占地面积不算大,6000多平方米,楼层分工明确:一楼的12个创新工坊,是控制学院学生们日常科研的主阵地;二楼和三楼则被打造成创客空间和初创企业孵化区,为年轻老师和学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提供平台。

走进一楼那条长长的走廊,每个工坊门口都挂着一块牌子,标注着主要研究方向和负责老师的姓名。

智能协作机器人,熊蓉、王越;仿生腿足机器人,吴俊、朱秋国;医疗机器人,周春琳;巡检机器人,王酉;共融机器人与人机交互,任沁源;机器视觉与自主作业机器人,张宇……

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里的创新工坊

正在为你安防巡逻的是个“球”

注意看,直径80厘米、重160公斤的“铁憨憨”正以5公里/小时的速度,向你滚来。你跑,它追,前方一个大拐弯,它丝滑地漂移转身;你定身踢了它一脚,它几乎纹丝不动……

这个在今年数贸会期间刷屏朋友圈并上了央视新闻的球形机器人,出自逻腾科技。封闭式球体水陆两栖,搭载激光雷达、摄像头和L4级别自动驾驶系统,非常适合在非友好环境下长时间执行巡逻、监控、探测、救生、对抗等任务。

为了适应今年加速商业化落地的步伐,逻腾科技在十一黄金周后搬迁到了下沙能可爱心科创园,那里有一片更广阔的测试场地,且钱塘江的一条支流流经门前,便于进行水中测试。但王酉保留了在石虎山基地的工坊。

水陆两栖球形机器人样机

“目前已经在执行一些24小时不间断的巡逻和安防任务。比如在大兴机场,三球协作,两个球巡逻时,第三个球充电。”王酉是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副教授、博导,石虎山巡检机器人工坊负责人,也是逻腾科技的创始人。

研发球形机器人的灵感,最初来源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水星探测器课题。当时,王酉的导师李光教授给他打了个电话,提到国外有一款机器人产品,计划引进到国内做二次开发。那是2017年底,王酉指导的学生已在IDC Robocon赢得5个世界冠军。

带上两名本科生,王酉很快投入了这个项目,当时它在国外其实已处于停滞期,可借鉴的前人成果并不多。摆在面前的最大难题,就是球体在穿越各种复杂地形时如何保持平衡。

在一次次头脑风暴中,团队往球体里加了动量轮,摆锤驱动,整体形成了一个类似不倒翁的自稳定结构。

2020年左右,产品初具雏形并开始在实际场景中试用。一年后,石虎山基地成立,王酉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工坊,开展一些测试研发工作。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童蔚 摄影 记者 陈中秋   编辑:陈俊男